一项涵盖近15万人的大规模研究发现,开始接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药物治疗与多种严重生活事件风险显著降低相关。研究显示,新确诊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后两年内,自杀行为、物质滥用、交通事故和刑事犯罪发生率明显下降。该成果为ADHD治疗的非症状性获益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
ADHD是一种影响儿童和成人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其持续性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特征在学业、职业和社会交往中造成显著障碍。研究表明,ADHD患者面临更高的意外伤害、物质依赖和法律问题风险,这些风险被认为与疾病特有的冲动控制和情绪调节困难相关。
尽管已有行为疗法和心理干预,药物仍是主要治疗手段。近年用药量显著增长引发关于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讨论。标准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药物对核心症状有效,但研究设计存在局限:试验周期较短,常排除共病患者,导致对自杀风险、犯罪等重大社会结局的影响研究不足。
瑞典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的研究采用"目标试验模拟法",利用瑞典全国医疗、人口和司法数据库,追踪了2007-2018年间确诊的148,581例6-64岁ADHD患者。研究将确诊后三个月内开始持续用药的患者与未用药组进行匹配比较,分析包括自杀行为、物质滥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和刑事犯罪在内的五类结局。
结果显示,用药组在四个结局指标上显著改善:自杀行为风险降低17%,物质滥用减少15%,交通事故下降12%,犯罪率降低13%。对复发事件的次级分析显示,所有五项指标均有改善,其中物质滥用和犯罪风险降幅达25%。具有既往风险史的患者获益更显著,兴奋剂类药物(如哌甲酯)的保护效果优于非兴奋剂类。
研究团队指出,瑞典全民医疗体系的数据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适性,且未记录非药物治疗信息。通过对照分析(与1型糖尿病无关联)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该研究为ADHD患者及临床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依据,表明持续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大社会健康风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