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大多数麸质敏感症状源于肠道与大脑的互动,而非麸质本身。一项里程碑式研究表明,麸质敏感通常并非由麸质引发,而是肠道与大脑的沟通机制所致。
研究人员证实,报告相关症状的多数人群实际是对可发酵性短链碳水化合物(FODMAPs)或心理因素产生反应,而非麸质本身。
肠脑互动重新定义麸质敏感性
最新科学综述表明,许多人所谓的“麸质敏感”并非由麸质引起,而是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复杂互动所致。该状况影响全球约10%的人口,研究结果将重塑对其认知、诊断及治疗方法。
此项10月22日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综述了非乳糜泻麸质敏感(NCGS)的现有证据。研究人员旨在探究为何无乳糜泻疾病者在摄入含麸质食物后会出现肠道症状,常见主诉包括腹胀、腹部不适和疲劳。
墨尔本大学首席研究员杰西卡·比斯耶基尔斯基副教授表示,这些发现挑战了关于麸质敏感成因的长期假设。
FODMAPs、心理预期与安慰剂效应
“与普遍认知相反,大多数NCGS患者并非对麸质产生反应,”比斯耶基尔斯基副教授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症状更多由可发酵性碳水化合物(即FODMAPs)、小麦其他成分或人们对食物的预期及过往体验所触发。”
分析整合了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仅有极少数严格控制的试验能证实真正的麸质特异性反应。对大多数参与者而言,对麸质的反应与安慰剂反应难以区分。
肠脑互动疾病,非麸质专属病症
比斯耶基尔斯基解释称,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且自认麸质敏感的人群,对麸质、小麦和安慰剂往往呈现相似反应。“这表明人们对肠道感觉的预期和解读会显著影响症状表现,”她表示。
研究团队指出,这些发现意味着NCGS应被视为肠脑互动谱系的一部分,更接近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而非独立的麸质相关病症。
这支由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英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认为,研究结论影响深远。它将改变症状管理方式、临床饮食建议及公共健康政策对消化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全球数百万人因真实症状(从轻度不适到严重痛苦)而避免麸质,认为其损害肠道健康。提升对影响全球高达15%人口病症的科学与临床认知至关重要,”比斯耶基尔斯基副教授强调。
迈向更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护理
皇家墨尔本医院雪恩免疫健康中心主任、胃肠病学家杰森·泰丁副教授表示,更新后的科学认知可帮助临床医生为NCGS患者提供更精准诊断和定制化治疗。
“区分NCGS与其他肠道疾病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以便提供准确诊断、个性化护理并解决根本诱因,”泰丁教授指出,“本综述支持采用更个性化、循证的肠道健康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饮食限制。”
公共健康信息传递的转变
比斯耶基尔斯基副教授补充道,NCGS患者的有效护理应结合饮食调整与心理支持,同时确保营养充足。
“我们希望公共健康信息摆脱‘麸质本质有害’的叙事,因研究显示这通常不成立,”她表示,“这些发现还呼吁开发更优诊断工具、建立更严格临床路径、增加该领域研究资金,以及改善公众教育和食品标签规范。”
参考文献:《非乳糜泻麸质敏感性》,作者杰西卡·R·比斯耶基尔斯基、黛西·琼克斯、卡罗琳娜·恰奇和伊姆兰·阿齐兹,2025年10月22日,《柳叶刀》。DOI: 10.1016/S0140-6736(25)01533-8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