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一组涉及心脏和血管的异质性疾病,通常被 broadly 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近年来,乌干达知名人士中心脏病诊断率上升引发公众广泛焦虑。本文系列“乌干达心脏病:过去、现在与未来”旨在提供历史背景、描述当前状况并指明未来改进方向。
先天性心脏病通常指心脏结构问题,如导致血流受限的孔洞或狭窄。患者出生时即存在此类疾病,但未必在出生时即被发现。后天性心脏病则随年龄增长和环境互动而发展,多数具有遗传成分,意味着家族成员更易患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疾病还受感染、饮食或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强烈影响,典型例子包括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
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稳定在1%,即每年每100名新生儿中有1人存在心脏缺陷。这些缺陷的严重程度各异:部分与生命不相容,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夭折;部分在婴儿期或儿童期显现呼吸困难、体重增长不良等症状;另有部分可能终身未被察觉,或仅在常规体检中偶然发现。
与发病率稳定的先天性心脏病不同,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随环境变化而波动。十年前,冠状动脉疾病尚未跻身乌干达心脏病十大病因之列,如今已跃居第四位。首位是患者数量持续上升的高血压,其次是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疾病。
“流行病学转变”一词描述了历史性疾病(如心内膜纤维化、结核病和艾滋病相关心脏病)正被高收入国家常见疾病所替代的过程,包括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一转变源于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例如运动减少和不健康食品摄入增加。
尽管如此,乌干达诊断能力的提升使过去无法检测的疾病得以发现。快速城市化导致更多人从乡村通风良好的居所迁入拥挤的郊区住宅,而风湿性心脏病——由A组链球菌反复引发的咽喉感染导致的风湿热后果——在此环境中极易滋生。因此,全国部分地区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已从3.5%升至15%。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拥挤不仅限于家庭,也波及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这解释了为何5-15岁学龄儿童成为风湿热的高发群体。
临床诊疗
乌干达目前90%的心脏病可获诊断与治疗。全国众多医疗机构提供基础诊疗服务,并建立患者转诊至高级医疗中心的协议。乌干达心脏研究所拥有三级诊疗设施和高技能心脏专科团队,其诊断治疗能力正快速提升。当前可开展复杂干预措施:针对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与编程、针对急性心梗和血管阻塞的冠状动脉造影与支架介入手术,以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或导管治疗。
这些操作多依托先进的心脏导管实验室完成,无需开胸手术即可实施干预,从而减轻疼痛并加速康复。我们估计,仅不足10%的心脏病患者需转诊境外治疗。随着技术进步与专业能力广为人知,来自卢旺达、布隆迪、肯尼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患者纷纷涌入乌干达寻求高级心脏诊疗,扭转了以往乌干达公民需赴境外求医的旧趋势。
研究工作
乌干达正加速积累心脏病病因、预防及治疗知识。既往心血管研究多聚焦艾滋病和结核病相关课题,如今新研究集中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由马凯雷雷大学健康科学学院、乌干达心脏研究所、乌干达癌症研究所及乌干达医学研究委员会主导的最新项目,正针对本地人群解答非传染性疾病(含心脏病)的关键问题。
当前研究表明,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由过度拥挤驱动,但强遗传因素可能发挥作用。研究团队正探寻更多遗传因子,以实现早期筛查和靶向预防治疗。同时,我们正深入表征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厘清其本地致病机制,并探究盐分摄入在高血压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此外,关于艾滋病与心脏病、心脏病与癌症关联的早期研究也已启动。总体而言,仍需更多工作探究本地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及中风的全生命周期驱动因素。
未来展望
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寿命延长及诊断能力提升,心脏病确诊人数无疑将持续增长。鉴于心脏病管理成本高昂,研究与临床策略必须聚焦预防。
为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建议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由助产士、医疗官或新生儿科医生检查,此简单步骤可确保70%的出生心脏缺陷被及时发现。针对后天性心脏病,必须反复强调规律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的必要性。40岁以上成年人应启动年度健康检查,并至少每两年评估一次心脏、肾脏和肝脏功能(若发现问题则需更频繁监测)。
尽管当前乌干达心脏病形势严峻,但曙光已现。乌干达心脏研究所致力于提升全国心血管诊疗水平,通过社区教育项目增强公众对心脏病病因的认知,并建立区域卓越中心,将高质量诊断与治疗服务覆盖全国各地区。同时,持续优化自身教育、技能与设施,以在国内提供尖端心脏服务。总之,我们正站在研究前沿,全力降低乌干达乃至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并改善患者预后。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