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植入物移除手术需求正在激增,许多女性因生活方式改变、对植入效果不满或健康担忧而接受手术。但选择移除的道路并非总是顺利。
当凯蒂·科里奥年过三十时,她对乳房植入物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位来自圣地亚哥的健身模特曾因职业发展需要,在24岁时接受隆胸手术。"那时我年轻又急切,想在行业内取得进展。当时每个人都做植入手术,仿佛这是业内的默认要求。"她在视频采访中说道。
八年后的硅胶植入物在肌肉下变得沉重笨拙,特别是做胸肌训练时尤为明显。她认为自己选择的尺寸过大,术后乳头敏感度也显著下降。"它们变得越来越不舒服,我的身体似乎在说'该取出来了,现在太碍事了。'"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她得知自己使用的毛面植入物因与罕见淋巴瘤关联被厂商召回,这使她产生健康焦虑。2024年2月,她在社交媒体向50万粉丝宣布将进行乳房植入物移除手术。术后发布的19分钟YouTube视频获得强烈反响,单个Instagram视频播放量突破1400万次。
"这手术之所以引发关注,可能是因为人们好奇取出后的身体状态,"她分析道。手术选择包括单纯取出、必要时去除包膜组织,或同时进行乳房提升。每位患者的恢复时间和最终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科里奥希望帮助其他女性。当她试图联系原手术医生时,对方却劝她改换更小尺寸的植入物而非完全取出。"医生甚至用极端萎缩、疤痕累累的乳房图片吓唬我,还问我伴侣是否希望我变成那样。"她回忆道,"他坚持说'你还年轻美丽,应该保持美丽乳房'。"
自主选择权之争
女性寻求移除植入物时面临诸多阻碍,包括手术费用高昂、文化压力以及整形行业的内部阻力。纽约整形外科医生妮娜·奈杜指出:"很多患者告诉我,她们的原手术医生拒绝为其移除植入物。'这是你的身体,如果不再需要,难道不该有自主权吗?'"
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全球植入物移除手术量激增67%。美国整形外科协会(ASPS)统计显示,尽管2024年因经济不确定因素增长放缓,但移除手术仍占美容手术的2%,远低于隆胸手术的9.5%。
名人案例进一步推动公众认知。克莉茜·泰根2020年在Instagram宣布取出植入物:"它们曾陪伴我多年,但现在我想自由地穿上合适尺寸的裙子,舒适地趴着休息。"
隐性症状困扰
部分患者因出现"乳房植入物相关疾病"(BII)症状寻求手术。37岁的歌手卡拉佩蒂安描述:"总有种昏沉感,思维迟钝,无法清晰表达。"她术后症状迅速缓解,认为这与BII相关。近年多项研究发现,植入物可能引发疲劳、脑雾、脱发等系统性症状,但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诊断标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21年更新指南,将BII相关症状纳入安全风险。密歇根整形医生安东尼·尤恩指出,行业存在认知盲区:"我们擅长处理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但对这类模糊症状缺乏培训。"
社交媒体成为患者互助的重要平台。佐治亚州40岁的工程师马歇尔在Facebook群组找到病友,她经历剧烈恶心、快速消瘦等症状长达九年后,最终通过手术缓解。"医生曾指着我的检测报告说'你没病',但群组里姐妹的经历让我找到了答案。"
信任危机蔓延
接受采访的四位女性均表示遭遇医疗决策困境。妮娜·奈杜的调查显示,男外科医生给患者植入更大尺寸假体的可能性高于女医生。"很多患者说'绝不会再找原医生',因为信任已崩溃。"
社交平台既推动了信息透明,也带来新的挑战。尤恩医生警告:"在线社区可能传播非专业建议,如过度推荐完整囊切除术。虽然社交网络放大了患者声音,但部分医生仍因经济利益忽视患者诉求。"
经历手术的女性获得了不同的人生感悟。科里奥承认:"有时后悔当初植入,但不后悔取出。虽然胸肌力量减弱且存在动态变形,但我帮助了很多人,这就足够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