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肠道健康的元凶:一项研究揭示关键饮食因素What destroys intestinal health: a study

环球医讯 / 硒与微生态来源:iz.ru俄罗斯 - 英语2025-09-16 20:33:44 - 阅读时长2分钟 - 993字
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指出,现代生活节奏导致肠道问题频发,高脂高糖食物及极端饮食会严重破坏肠道微生物组平衡,引发焦虑、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健康风险;专家强调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的地中海饮食模式可有效修复肠道屏障,叶卡捷琳娜·波乌克娃医生特别警示胆固醇斑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建议用全谷物替代精制主食并增加蔬果摄入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肠道健康微生物组慢性疾病饮食习惯高脂高糖食物极端节食肠道友好型饮食膳食纤维心血管疾病整体健康
损害肠道健康的元凶:一项研究揭示关键饮食因素

现代生活节奏使肠道问题尤为普遍:频繁腹泻、便秘、腹胀和疼痛已成为常见现象。中国中央电视台于8月16日报道称,肠道代谢及其微生物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远超普遍认知。近年科学研究证实,肠道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其功能堪比人体"第二大脑"。通过肠-脑轴这一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交互网络,肠道微生物与大脑持续进行信号交换。

肠道微生物能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调节情绪和认知功能。当微生物组平衡被破坏时,焦虑和抑郁风险显著增加。微生物组失衡还会触发多种慢性疾病,现代研究已将肠道状态与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胃肠道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理及骨质疏松症相关联。因此肠道健康影响的是全身机能,而非仅限于消化过程。

最常破坏微生物组的饮食习惯包括高脂、高糖、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及极端节食。汉堡、油炸肉类和含糖饮料等常见食物会减少有益菌群数量并促进病原微生物生长。食物中高含量脂肪和胆碱会增强三甲胺(TMA)的形成,该物质在肝脏转化为三甲胺氧化物(TMAO),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含糖食品包括奶茶、碳酸饮料和甜点,仅需数天即可扰乱微生物组平衡,提高肠道炎症易感性。精制碳水化合物与低纤维摄入导致有益菌群减少,削弱丁酸盐等短链脂肪酸的生成——这些物质对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抑制炎症至关重要。

暴饮暴食与严格限制热量的极端节食同样危害微生物组。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会使肠道超负荷,助长病原细菌繁殖,引发腹胀和炎症。流行于网络的低热量节食法会改变微生物组结构,降低其多样性并助长机会致病菌增殖。

专家建议调整饮食以修复肠道健康。基于地中海饮食原则的"肠道友好型"饮食效果最佳:多摄入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和全谷物,适量食用鱼类和禽肉,限制红肉和甜食。每日通过蔬菜、水果、豆类及全谷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健康微生物组并合成有益短链脂肪酸,从而强化肠道屏障并降低慢性病风险。文章特别指出,即使微小改变——如用全谷物替代白米饭、减少含糖饮料、增加蔬果摄入——也能显著改善肠道状态及整体健康水平。

伊扎维斯塔报9月9日采访中,斯伯银行健康医疗公司心脏病专家叶卡捷琳娜·波乌克娃指出,心血管疾病风险与胆固醇斑块存在密切关联。她强调血管内层损伤和血液中"坏"胆固醇过量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诱因。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