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脑血管系统具有精细调节机制,既能通过局部血流变化满足大脑需求,又能在急性和慢性阶段保护大脑免受血压波动影响。本综述总结了脑血管结构与功能特征、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并强调了MRI技术对脑血管生理参数的测量价值。文章系统梳理了MRI评估脑血管健康的核心方法,探讨了心血管系统通过脉搏波传导与脑血管疾病的关联及机制认知空白。
研究亮点
- 研究主题是什么?
本综述聚焦心血管系统对脑血管MRI测量的影响,分析系统性血压波动与脑血管功能的相互作用。
- 研究突破是什么?
文章全面评估了当前脑血管功能MRI测量技术在健康老龄化与疾病模型中的应用进展,揭示了心脏脉搏波传导在脑小血管病和痴呆症中的潜在机制。
正文内容
脑血管系统通过自调节机制维持脑血流稳定,但心血管系统脉搏波的异常传导可能破坏这一平衡。研究发现:
- MRI测量技术进展:
- 动脉自旋标记(ASL)和4D血流MRI可定量分析脑血流速度、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血管反应性。
- 新型脉搏波建模技术(如速度选择性ASL)提升了小血管病变检测的灵敏度。
- 心血管-脑血管耦合机制:
- 大动脉僵硬(如主动脉弹性下降)会导致脑小血管脉动指数升高,可能通过机械应力促进淀粉样蛋白沉积和血脑屏障损伤。
- 研究证实心脏-脑血管耦合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中的关键作用,为干预心血管风险因素提供影像学证据。
- 临床应用挑战:
- 现有MRI技术在量化水分子跨血脑屏障交换(如扩散加权ASL)方面仍存在分辨率不足的问题。
- 需建立统一的脉搏波分析框架以优化老年血管硬化患者的脑灌注评估。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局限:当前MRI技术对微血管功能(如毛细血管网调控)的解析能力受限。
- 未来方向:开发结合多模态成像(如PET-MRI)的综合模型,探索心血管干预(如运动训练)对脑血管健康的直接作用机制。
利益冲突声明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