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与心血管风险:重新审视评估方案
Chronic Pain and Cardiac Risk: A Preventive Cardio Approach
有时,一项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可能会揭示另一个领域的重要问题。例如:《柳叶刀》近期的一项研究探讨了人们在发展为慢性疼痛之前的生活状况——他们患有的疾病、是否感到孤独以及是否有抑郁症状。
除社会经济因素外,研究还显示:与无疼痛对照组相比,50%的疼痛组报告患有某种形式的心血管疾病,四分之一报告有关节炎。
Medscape医学新闻认为这一关联至关重要,因此采访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脏病学部临时主任、Ahmanson-UCLA心肌病中心主任格雷格·福纳罗医学博士。他在邮件中表示:“神经生物学与预防性心脏病学存在重要交集。无论病因如何,神经病理性、炎症性和肌肉骨骼疼痛都应被视为心脏代谢风险因素。”
疼痛类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急性多于慢性吗?
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多种疼痛类型,具体取决于潜在病理和受累结构。大多数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疼痛综合征属于急性或间歇性,而非慢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可引发胸痛,通常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或沉重感而非锐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臂、下颌、颈部或背部。心绞痛常在运动时发作,休息后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压榨性胸痛,放射模式类似心绞痛,并可能伴随恶心、大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但部分患者的心肌梗死症状较为隐匿。外周动脉疾病可导致行走时腿部痉挛或酸痛(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缓解。
尽管心血管疾病通常不引发慢性疼痛综合征,但多项研究发现,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疼痛患者,其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2024年一项涉及近16万人的研究显示,慢性疼痛部位越多,动脉僵硬度指数越高。)
慢性疼痛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升高血压心率、减少身体活动以及增加吸烟和不良饮食等可干预风险因素,加剧心血管风险。持续性炎症同样会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启动和进展。
《柳叶刀》研究中32.1%的疼痛组报告高血压,高血压会引发哪些疼痛?
高血压通常不会直接引发疼痛,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当血压严重升高或引发并发症时,疼痛可能作为继发症状出现。
部分血压失控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相关疼痛,尤其在高血压危象中,颅内压升高可导致剧烈头痛。
严重高血压(高血压急症期间)可能引发胸痛,表现为心绞痛症状甚至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主动脉夹层病例中——这是未控制高血压的罕见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患者常突发剧烈撕裂样背部疼痛。
高血压引发的疼痛症状通常可通过血压控制改善;而主动脉夹层属于医疗或外科急症,需立即干预。
《柳叶刀》研究中25%的疼痛组报告关节炎疼痛,关节炎与心脏病是否存在关联?
关节炎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重要关联。尽管关节炎常被视为关节特异性疾病,但许多类型(尤其是炎症性关节炎)具有全身性影响,直接损害心血管健康。
关节炎常伴随慢性炎症。类风湿关节炎(RA)、狼疮和银屑病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以持续炎症为特征,这种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破坏斑块稳定性并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增加急性冠脉事件、中风、外周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风险。
RA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50%-70%,银屑病关节炎同样提升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
即使是骨关节炎,也可通过肥胖、活动减少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使用等风险因素间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关节炎治疗药物(如NSAIDs和皮质类固醇)可能升高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进一步加剧心脏风险——尽管这些药物有助于缓解疼痛。
《柳叶刀》研究中抑郁和孤独感均为显著因素,您对此有何见解?
慢性疼痛患者常伴发抑郁和孤独感,而这两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它们相互影响疾病的起始、进展和结局。
抑郁与炎症标志物升高(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TNF-α)相关,这些物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障碍。慢性疼痛和抑郁均存在自主神经调节异常: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和心率变异性降低,会提高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风险。抑郁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更高,增加血栓形成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疼痛综合征、抑郁和孤独感会损害自我管理能力,导致用药依从性差、久坐不动、吸烟及饮食不健康,进而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和临床事件。
但心血管疾病本身也可能诱发抑郁和孤独感。研究显示,20%-30%的患者在心脏事件后出现抑郁,对事件复发的恐惧、身体功能下降和独立性丧失均会引发情绪困扰。心脏损伤还可能改变神经化学通路,影响情绪调节。
即使校正其他已知风险因素,抑郁和孤独感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指南建议在心脏病学环境中常规筛查抑郁,确诊后应及时治疗并转诊——尤其在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管理中。
慢性疼痛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是否应重视患者所有疼痛源?
神经生物学与预防性心脏病学存在关键交集。慢性疼痛作为持续性应激源,可重塑自主神经平衡,导致交感神经持续激活、血管重构和炎症信号增强——这些均显著提升心血管风险。
临床启示在于:无论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均应将疼痛评估纳入常规流程。神经病理性、炎症性和肌肉骨骼疼痛都应被视为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结合药物、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可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改善心血管结局。亟需建立跨学科协作模式,整合心脏病学、疼痛管理和行为医学资源,以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医生评估患者疼痛的方式能否优化?
心脏病专家通常聚焦于可能源于心脏的疼痛,但也会在诊断、风险分层或患者管理需要时进行更广泛评估。若疼痛疑似肌肉骨骼、胃肠道或心理源性,医生仍会评估以排除心脏原因或转诊专科。
现有研究支持使用疼痛量表,并呼吁将其更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数字评分法或描述性工具可量化疼痛强度并监测变化。当前亟需提升认知:慢性疼痛是心血管风险的重要贡献者,必须纳入风险干预范畴。
心脏病专家、全科医生、疼痛管理专科医生及心理/精神科医生的协作护理计划至关重要。共享决策模式强调让患者参与症状讨论(包括疼痛),将其偏好融入检测和治疗方案制定。
您的患者群体及其疼痛问题如何?
我们为心力衰竭患者组建了多学科团队进行评估和管理,患者、家属及照护者均参与讨论。这些患者常伴发多种可能导致慢性疼痛的共病。由于NSAIDs会大幅增加心力衰竭恶化风险,我们与患者、其他临床医生及药师紧密合作,制定避免使用NSAIDs但仍能有效控制疼痛的策略。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