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in People With Chronic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Sleep Medicine | JAMA Internal Medicine | JAMA Network

健康研究 / 来源:jamanetwork.com澳大利亚 - 英语2025-09-24 14:25:22 - 阅读时长2分钟 - 990字
本研究系统评价了67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5232名慢性病患者),证实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癌症、慢性疼痛、肠易激综合征及中风等慢性病患者的失眠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失眠严重度(效应量0.98)、睡眠效率(0.77)和入睡潜伏期(0.64),且治疗接受度高、脱落率仅13.3%,不良反应罕见;研究发现疗效受治疗时长等因素调节,但跨疾病群体效果稳定,强烈支持将CBT-I作为慢性病人群失眠管理的一线治疗方案,未来需优化特定人群治疗适配性并提升医疗场所可及性。
慢性病患者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失眠治疗失眠严重度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治疗效果治疗接受度系统评价荟萃分析
慢性病患者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关键要点

问题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慢性病患者的失眠治疗是否有效且可接受?

发现 本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纳入67项随机对照试验(5232名参与者),显示CBT-I显著改善失眠严重度、睡眠效率及入睡潜伏期,效应量为中至大型。治疗效果受样本特征、干预方案及方法学因素调节,且治疗接受度与满意度较高。

意义 研究表明CBT-I对慢性病人群失眠管理安全有效,支持其作为多样化患者群体的一线治疗方案。

摘要

重要性 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失眠发生率极高,且导致疾病预后恶化及生活质量下降。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推荐为失眠一线治疗,但其在慢性病人群中的适用性与疗效仍存疑虑。

目的 评估CBT-I在慢性病成人患者中的性质、疗效及可接受度,并识别治疗效果的调节因素。

数据来源 系统检索PsycINFO、Medline、Embase及CENTRAL数据库(建库至2025年6月5日),并补充相关综述与研究的参考文献。

研究选择 纳入对象为≥18岁慢性病伴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要求采用CBT-I干预并测量睡眠结局。

数据提取与合成 两名评估员提取随机对照试验数据,采用Hedges g 计算效应量,实施随机效应荟萃分析,通过 I² 评估异质性。亚组分析探究干预形式、慢性病类型及对照组对结局的影响。

主要结局与测量 主要结局包括失眠严重度、睡眠效率及入睡潜伏期;次要结局涵盖治疗可接受度与不良反应。

结果 67项随机对照试验(5232名参与者)符合纳入标准,涵盖癌症、慢性疼痛、肠易激综合征及中风等慢性病。CBT-I显著改善失眠严重度(g = 0.98;95% CI, 0.81–1.16),对睡眠效率(g = 0.77;95% CI, 0.63–0.91)和入睡潜伏期(g = 0.64;95% CI, 0.50–0.78)具中等效应量。亚组分析显示部分样本、治疗及方法学因素具有调节作用(如更长疗程可改善睡眠效率与入睡潜伏期)。CBT-I满意度高,平均脱落率为13.3%,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罕见。

结论与相关性 本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表明,CBT-I在慢性病人群中疗效显著且可接受度高,效应量为中至大型,与非慢性病人群相当。CBT-I疗效在不同疾病亚组中表现一致。未来研究应探索特定人群的治疗适配方案,并提升医疗场所的CBT-I可及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