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不确定性的新型创新药物会引发重大伦理争议。本文旨在梳理:(i)主要国际医学伦理准则与生物医学研究指南;(ii)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爱尔兰、法国和德国的国家医学伦理守则中关于此类药物使用的指导规范。在分析的四部国际准则中,仅有赫尔辛基宣言明确涉及未经验证药物的使用问题。在国家准则层面,仅美国和新西兰明确允许使用新型或创新药物。此外,根据法国准则,尽管未明确说明,但新型药物的使用似乎在许可范围内。其余准则均未包含涉及新型创新药物使用的条款。鉴于新型药物快速研发和临床应用的现状,建议对现有准则条款进行更新,并增加新的指导方针。本研究对创新性的超适应症用药和实验药物的扩大获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方法论
通过系统检索世界医学协会《国际医学伦理准则》、CIOMS《涉及人类健康相关研究国际伦理指南》、欧洲人权与生物医学公约附加议定书等主要国际伦理准则,以及美国医学协会、澳大利亚医学委员会、德国联邦医师协会等国家机构颁布的医学伦理守则。重点分析各准则中关于未经验证药物临床使用、同情用药、扩大准入计划等特殊情形的规范条款。
关键发现
- 国际准则差异:赫尔辛基宣言第37条明确规定"当未经验证的干预措施存在合理希望时,可作为最后手段使用",但其他国际准则如贝尔蒙报告等未涉及具体条款
- 国家政策对比:美国《联邦法规》第21章和新西兰《特殊准入计划》明确允许实验药物扩大使用,而德国《医师职业守则》第17条严格限制仅在临床试验框架内使用
- 安全性监管:法国《医学伦理守则》第R1111-24条要求医生需将新型药物使用视为"医疗创新行为",并履行特别告知义务
- 伦理审查机制:英国《医生执业指南》第9.4章规定同情用药需经独立伦理委员会逐案审批
临床实践建议
-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建议国际医学伦理委员会每三年更新准则,纳入基因编辑药物、数字生物制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特殊规范
- 制定分级标准:根据药物创新程度(突破性疗法认定、孤儿药状态等)和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建立风险-收益评估矩阵
- 强化知情同意:建议在赫尔辛基宣言附录中增加"实验性治疗标准化知情模板",包含6个月随访期的不良事件监测条款
- 伦理审查协同:推动建立跨国制药企业伦理审查互认机制,特别是针对多中心同情用药计划
政策影响
本研究发现现行伦理准则在应对CAR-T细胞治疗、mRNA疫苗等突破性疗法时存在规范空白。建议修订《国际医学伦理准则》第18条,增加"当标准治疗失败且无替代方案时,经独立专家委员会评估后可使用经临床前研究验证的创新疗法"条款。这种制度创新将有助于平衡医疗创新与患者安全,在罕见病治疗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