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精确定位大脑内部里程时钟Scientists pinpoint the brain's internal mileage clock

环球医讯 / 认知障碍来源:www.yahoo.com英国 - 英语2025-09-19 01:12:4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82字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科学家通过大鼠实验首次证实大脑存在距离计量机制,发现网格细胞会随动物移动距离规律触发形成"里程时钟",当实验环境改变导致该信号紊乱时,人和大鼠均出现距离估算偏差,这一机制与导航能力直接相关,且因涉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受损脑区,有望开发基于距离估算测试的早期诊断工具,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开辟新路径。
大脑内部里程时钟网格细胞距离估算能力环境变化脑雾现象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
科学家首次精确定位大脑内部里程时钟

科学家首次精确定位了大脑内部的"里程时钟"——通过记录奔跑大鼠的脑电活动实现这一突破。研究人员让大鼠在小型实验场地内自由活动,同步监测其大脑中负责导航与记忆的关键区域。他们发现该区域细胞以特定模式"触发",形似里程时钟——动物每移动数步,时钟即规律计数一次。

进一步实验中,人类志愿者在放大版大鼠导航测试场地中行走,结果表明人类大脑同样具备这种计时机制。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期刊的这项研究首次证实:被称为"网格细胞"的规律节律,直接关联着我们准确计量移动距离的能力。

脑雾现象

科学家创建了训练场地用于测试大鼠距离估算能力[Stephen Duncan]

"想象你从厨房走到客厅,"圣安德鲁斯大学首席研究员詹姆斯·安奇教授解释道,"这些细胞位于大脑生成内在地图的区域——使我们能在脑海中定位自身位置。"该研究深入揭示了大脑内部地图的运作机制及其异常情况。当环境变化干扰里程时钟的规律节律时,大鼠与人类的距离估算能力均会受损。

现实生活中,黑暗环境或徒步时突遇浓雾就会发生此类现象。此时距离估算变得异常困难,因为我们的里程计数器无法稳定工作。

为进行实验验证,研究人员训练大鼠在矩形场地内奔跑特定距离——当动物准确跑完目标距离后返回起点,即给予巧克力麦片作为奖励。实验显示,当大鼠跑动距离准确时,其大脑中的里程计数细胞以约每30厘米触发一次的规律频率工作。"这种触发模式越规律,动物估算目标距离的能力就越精准,"安奇教授解释道。

关键发现是:当科学家改变实验场地的形状,原本规律的触发模式立即变得紊乱,大鼠便难以判断何时该返回起点获取奖励。"有趣的是,"安奇教授指出,"它们表现出持续性低估——信号紊乱导致它们过早停步。"

科学家将此现象类比为雾中突然消失的视觉参照物。"人们知道浓雾中难以导航,但可能未意识到它同样损害距离估算能力。"

为验证人类反应,研究团队将实验规模扩大:在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搭建12米×6米的场地,要求志愿者完成与大鼠相同的任务——行走固定距离后返回起点。结果发现,当处于对称矩形空间时,人类能精准估算距离;但场地形状改变后,参与者立即出现判断失误。

安奇教授解释道:"大鼠与人类都能熟练掌握距离估算任务,而当环境变化扭曲大鼠脑内信号时,人类表现出完全相同的行为模式。"鉴于行为模式的高度一致性,科学家确信人类大脑存在相同的内部里程时钟[Silvia Ventura]

除揭示大脑导航机制的基础原理外,研究人员认为该发现有望助力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我们监测的特定脑细胞,正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受损的脑区之一,"安奇教授说明,"目前已有基于手机导航测试的诊断游戏,我们期待开发专门针对距离估算能力的类似工具。"

科学家相信该发现将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提供新途径[Getty Images]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