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
2021-2024年进行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102名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平均年龄41岁,65%为男性)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基础上,每日至少四次2分钟的颈部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后,神经症状评定量表(NSI)总分从基线45.8分显著降至36.1分(P=0.0000002)。
研究方法:
- 所有患者在伤后平均171天开始治疗,每日至少四次自我管理的迷走神经刺激
- 辅助评估工具包含疼痛灾难化量表、GAD-7焦虑量表、DSM-5版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5)及PHQ-9抑郁量表
- 主要终点为NSI量表22项症状总分变化,次要终点包含量表相关性分析、症状缓解率(症状改善≥30%)及伤后治疗时机对疗效的影响
关键发现:
- 症状改善幅度最大四项:创伤性头痛(-0.79)、注意力障碍(-0.59)、头晕(-0.47)、抑郁/悲伤(-0.47)(所有P<0.0001)
- 量表相关性分析:焦虑(r=0.6)和抑郁(r=0.6)与GAD-7强相关;抑郁(r=0.7)与PHQ-9强相关;抑郁/焦虑与PCL-5中度相关(r=0.5)
- 症状缓解率:34%患者在11项及以上NSI维度达标,90%至少1项达标,创伤性头痛(49%)、头晕(45%)、平衡丧失(45%)、入睡困难(44%)缓解率最高
- 治疗时间窗口:伤后治疗启动时间对疗效无显著影响,且未报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指出:"作为辅助疗法,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在认知、情绪、躯体及前庭功能等神经后遗症领域均显示出临床显著改善",强调该疗法具备靶向神经机制、安全性高且应用广泛等优势。该研究在线发表于《神经病学前沿》。
局限性:
- 回顾性研究设计无法建立因果关系
- 缺乏对照组存在安慰剂效应
- 合并症异质性、治疗依从性差异及伴随治疗可能引入混杂变量
利益声明:
两名研究者就职于electroCore公司,Ament博士及其他研究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