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拔罐疗法对疼痛缓解、恢复与运动表现的作用:证据与潜在机制Myofascial Cupping Therapy for Pain, Recover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 Proposed Mechanisms - Spinal Manipulation Institute

健康研究 / 来源:spinalmanipulation.org美国 - 英语2025-09-16 19:16:41 - 阅读时长7分钟 - 3128字
本文系统回顾了肌筋膜拔罐疗法在缓解疼痛、促进恢复和提升运动表现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历史渊源、生理机制、临床应用效果及风险禁忌,综合现有研究证据表明该疗法对慢性颈部疼痛、腰痛及运动损伤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被美国顶尖运动员广泛采用以增强竞技状态。
肌筋膜拔罐疗法疼痛缓解运动表现健康管理历史沿革风险与禁忌症作用机制慢性疼痛治疗代谢调节神经生理改变抗炎作用
肌筋膜拔罐疗法对疼痛缓解、恢复与运动表现的作用:证据与潜在机制

作者:James Dunning

发表于2016年9月8日

分类:拔罐疗法、干针疗法课程、整骨疗法

2016年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美国以46枚金牌的绝对优势领跑奖牌榜,几乎是亚军中国的两倍。美国的统治地位部分受益于俄罗斯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被大规模禁赛。这场丑闻不仅重创了俄罗斯代表团,也促使全球运动员重新思考公平竞技的重要性。然而,在奥运赛场上每个0.01秒差距决定奖牌归属的背景下,丑闻可能加速了运动员寻求其他合法增强表现手段的趋势。里约奥运会期间,拔罐疗法的使用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案例。

《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报道称,迈克尔·菲尔普斯等顶级运动员通过拔罐进行恢复和提升表现。哈佛医学院教授Ted Kaptchuk指出,尽管拔罐源于中医,但其在美国并非新生事物——18至19世纪美国医生曾普遍使用该技术。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教练Keenan Robinson在泛太平洋锦标赛期间观察到中国物理治疗师使用拔罐促进恢复后,将此法推荐给菲尔普斯。这一案例显示,西方教练和健康从业者正在将亚洲传统疗法引入精英运动员群体。因此,深入理解拔罐的历史、生理机制、适应症与禁忌症及其文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传统疗法融入现代健康管理实践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寻求提升表现和加速恢复的运动员。综合性治疗方案通常结合多种疗法,针对身心根本问题而非单纯缓解症状。拔罐疗法已被证明能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肌肉僵硬并促进整体恢复,但它很少单独使用。许多实践者发现将其与指压按摩等疗法结合,可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指压按摩通过按压身体特定穴位增强能量流动,进一步放松肌肉并促进恢复。拔罐与指压按摩的结合可优化愈合过程,从物理和能量双重维度改善运动员身体状态。

拔罐疗法历史沿革

理解拔罐起源对其发展至关重要。据记载,拔罐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医学典籍均有相关记录。192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指出拔罐具有消肿镇痛作用。但1983年和2004年研究者提出其可能存在心理暗示效应,随着高效止痛药物普及,有效非药物疗法如拔罐逐渐被西方医学遗忘,而东方文化持续沿用该技术。中国和俄罗斯从业者开展研究验证拔罐疗效,2006年韩国调查显示6708名东方医学从业者中有93.5%使用拔罐。

风险与禁忌症

拔罐属相对安全干预手段,文献记载的不良事件极少,多为操作不当导致的短暂轻微损伤。常见副作用包括皮肤红斑、水肿、淤青和充血。湿拔罐可能增加血源性病原体传播风险,但西方从业者较少使用此法。与其他器械辅助疗法(如干针)相同,操作前需完整采集病史以识别绝对和相对禁忌证。低血压患者因血压波动风险需谨慎,薄皮肤者需特别注意。近期受伤或手术者应避免立即使用,因拔罐可能干扰身体自然修复反应。禁忌人群包括结缔组织疾病(如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患者、骨折、恶性肿瘤患者,以及疝气、深静脉血栓部位、孕期及皮肤破损区域。

拔罐作用机制的理论阐释

东方与西方医学对拔罐作用机制存在根本分歧。东方传统医学认为拔罐可疏通瘀阻的"气",而湿拔罐通过小切口放血祛除毒素。西方干拔罐则使用塑料、硅胶或玻璃杯形成真空,通过负压作用肌筋膜组织。不同于其他手法治疗(如按摩)施加的压迫力,杯内负压可显著提起皮肤组织。

肌筋膜拔罐的生物力学与神经生理效应尚属理论范畴。杯体中心的张力及边缘的压力通过结缔组织传导至肌肉。Tham等研究发现,直径较大的杯子对组织施加更大应力。当筋膜层和肌外膜经历机械应力时,局部温度升高导致透明质酸聚合物粘性降低,从而改善筋膜滑动。这种机制可能促进细胞机械转导,多项研究证实机械刺激可激活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通过rho激酶依赖机制改善组织粘弹性。

多个研究团队将拔罐与负压伤口疗法(真空辅助闭合)进行比较。Kucharzewski等指出,古希腊在公元前400年即使用加热铜杯促进伤口愈合。Mehta等提出拔罐可改善微循环、内皮修复、肉芽生成和血管新生,清除代谢毒素并提高压力痛阈。Masuda等报告拔罐后肌肉内血管扩张和微循环增强。但近期红外热成像研究显示,干拔罐后皮肤温度先降低,10分钟后才恢复基线水平。Emerich等通过微透析测量发现拔罐160分钟后乳酸盐比例显著增加,提示局部组织进入无氧代谢状态。

有趣的是,尽管症状性肌肉存在血流减少和乳酸堆积,拔罐似乎通过暂时加剧这种状况来"启动"组织重建。通过加深缺氧状态促进乳酸生成,酸性环境已被证实能对抗肌肉疲劳并刺激一氧化氮释放,从而改善微循环。重要的是,Emerich团队发现乳酸增加发生在拔罐后160分钟,说明代谢变化独立于短期镇痛效应,但可能通过改变组织环境实现长期改善。这种机制可能有助于对抗Travell和Simons描述的肌筋膜触发点形成的能量危机。

拔罐的张力效应导致皮肤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渗漏,形成特征性淤青。一项6例患者的试验显示,14天拔罐后红白细胞、尿酸、类固醇因子、pH值和血红蛋白水平仅有轻微波动,但红细胞沉降率(ESR)下降15%-175%,提示拔罐具有系统性抗炎作用。

临床数据显示,拔罐对肌筋膜疼痛患者的压力痛阈改善效果与干针疗法和缺血加压技术相当。最有力的镇痛机制可能是激活A-δ纤维、A-β纤维和C纤维,抑制背角传入信号。拔罐还可能通过激活外周机械感受器释放内源性类大麻素和阿片肽。与针灸相同,拔罐提供的机械刺激可激活外周神经末梢TRPV1受体,引发细胞内Ca²+波动并通过泛钙素通道释放ATP,最终分解为腺苷。Takano等报告针灸操作可显著增加细胞外腺苷浓度,通过激活神经末梢A1受体、传入神经和突触前背根神经节终端,实现抗痛觉效应。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A1受体激活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减弱cAMP和磷脂酶C活性。鉴于cAMP增加与慢性疼痛相关,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疼痛治疗应用

Tham等指出拔罐治疗益处"有据可查",但高质量随机临床试验仍有限。2013年系统综述显示,相较于双氯芬酸治疗,拔罐组在腰痛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善更显著,且复发率降低、生活质量提升。包含135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拔罐联合其他疗法对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效果最佳。

Teut等采用可调式硅胶杯进行膝关节减压治疗,12周随访显示 WOMAC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Chi等发现拔罐组颈部肩部疼痛(VAS)评分改善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两项研究均将拔罐组与静息对照组比较。5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试验显示,五次干拔罐治疗组疼痛评分显著优于等待治疗组。作者强调:"不仅主观指标改善,机械痛觉敏感性差异显著,表明拔罐影响功能性疼痛处理。"133例患者2年随访研究显示,拔罐组在颈部残疾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持续改善,效果未随时间衰减。

结论

Sackett指出:"循证医学不是刻板公式,需要将最佳外部证据与个体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结合。"尽管拔罐已有数百年东西方应用历史,但现代研究证实其在非特异性颈痛、腰痛、肩痛、膝骨关节炎治疗及职业和奥运运动员压力痛阈提升方面的独特价值。其作用机制涉及代谢调节、神经生理改变和抗炎作用,为整合医学提供有力证据。

作者

Clinton Serafino博士(物理治疗),Michelle Moore博士,Thomas Perreault博士,Raymond Butts博士,Michelle Tanner博士,James Dunning博士(脊柱操作研究院主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