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是人体的“支撑柱”,颈椎作为连接头部与躯干的关键部分,常遇到两种看似相关、实则本质不同的问题——棘突骨折和颈椎病。虽然都和颈椎有关,但一个是“急性外伤摔出来的”,一个是“慢性坏习惯熬出来的”,搞清楚两者的区别,能帮大家及时找对处理方向,避免耽误病情。
受伤原因:一个是“突然撞出来的”,一个是“慢慢磨出来的”
脊柱由33块椎骨连在一起形成稳定结构,颈椎负责支撑头部、传递神经信号。棘突是椎骨后方突出的小骨头,当遇到交通事故、高空坠落这类猛烈撞击或坠落时,容易被“撞断”——临床数据显示,约78%的棘突骨折患者都有明确的外伤史,比如被车撞、从梯子上摔下来。
颈椎病则是颈椎“慢慢老化”的结果,主要因为椎间盘磨损、椎体长骨刺这些退行性变化。长期低头看手机、久坐办公、弯腰驼背这类坏习惯,或是职业上需要频繁低头(比如程序员、老师),都会慢慢“磨”坏颈椎。40岁以上的人里,约60%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只不过有的没表现出症状而已。
疼起来不一样:一个“突然剧烈疼”,一个“慢慢酸胀痛”
棘突骨折的疼“来势汹汹”:受伤后立刻出现刀割样的剧烈疼痛,动脖子会更疼,用手按受伤的地方,能明确摸到“痛点”。八成多患者还会出现脖子肿、肌肉发紧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压到脊髓,导致手脚发麻、没力气。
颈椎病的疼是“慢性折磨”:早上起来常觉得脖子发僵,平时一直酸酸胀胀的,偶尔会疼得更厉害。如果压到神经,胳膊会像过电一样从肩膀疼到手指;如果影响到供应脑部的血管,会头晕眼花;还有三成患者会出现心跳乱、耳鸣这类不太典型的表现,容易被当成别的病。
治疗方法:一个“先固定再动”,一个“分阶段治”
如果棘突骨折没有移位(骨头没错开),现在主张“既要固定又要慢慢动”:前几周戴可调节颈托把脖子固定住,同时用热敷、电疗这类物理方法促进愈合。伤后第三周开始,慢慢活动肩膀,之后再逐步恢复脖子的转动、仰俯等动作。
颈椎病的治疗要“分阶段来”:急性发作时先用药缓解疼痛,配合牵引减轻神经压迫;如果保守治疗3-6个月没用,可以考虑射频消融这类微创手术;实在严重(比如手脚无力、走路不稳)的才需要开刀。特别要提醒——千万别去不正规的地方做颈椎复位,很容易伤到神经!
康复训练:一个“按步骤来”,一个“日常要注意”
棘突骨折的康复得“守规矩”:前2周绝对不能动脖子(避免骨头移位);3-6周戴颈托保护,慢慢做肩膀的抬举、绕圈动作;6周后再逐步练脖子左右转、前后仰这类全方向运动,慢慢恢复灵活性。
颈椎病的康复更注重“日常保养”:每工作1小时,花5分钟做脖子放松(比如“米字操”:用下巴写“米”字);平时多吃点富含Omega-3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能减轻神经炎症;而骨折患者每天要吃够1200毫克钙(比如喝2杯牛奶、吃1斤豆制品),帮骨头更快长好。
预防:一个“防外伤”,一个“防坏习惯”
预防棘突骨折,运动时要注意三点:充分热身(对抗性运动比如篮球、足球前,先活动脖子、肩膀)、练平衡(平时单脚站1分钟,增强身体协调性)、戴护具(滑雪、骑车这类高风险运动,一定要戴头盔、护颈)。
预防颈椎病的关键是“改姿势”:电脑显示器要和视线平齐(别低头看屏幕),看手机时把手机抬到脸的高度(别窝着脖子),枕头选8-12厘米高的(差不多一拳高,别用太高或太低的);每坐1小时,起来做2分钟“微运动”(耸肩、转头、扩胸);常游泳、练八段锦这类运动,能增强颈肩肌肉力量,降低颈椎病复发风险。
总的来说,棘突骨折是“急性外伤惹的祸”,有明确的受伤史,疼得急、疼得烈;颈椎病是“慢性坏习惯熬的”,没外伤,疼得缓、疼得久。不管遇到哪种情况,先辨清区别,再找医生处理——骨折要尽快固定,颈椎病要早改习惯。平时多注意保护颈椎,才能让这个“支撑柱”一直稳当,少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