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发作2小时内脑出血的MRI特征
MRI Feature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in 2 Hours From Symptom Onset | Stroke
症状发作2小时内脑出血的MRI特征
作者:Italo Linfante, Rafael H. Llinas, Louis R. Caplan, Steven Warach
期刊:《卒中》(Stroke)
摘要
背景与目的—MRI在急性卒中评估中日益重要,但必须具备早期检测出血能力才能作为溶栓治疗前唯一影像筛查手段。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检测症状发作2.5-5小时患者的脑出血(ICH)。尚不清楚MRI能否在2.5小时内检测ICH。我们报告5例症状发作23-120分钟即接受MRI检查的ICH患者,提出超急性期ICH的MRI诊断模式。
方法—急性影像方案中,所有24小时内就诊的卒中患者均接受包括SWI、DWI、PWI、T1/T2WI、FLAIR及MRA的序列检查。5例症状发作2小时内完成MRI检查的ICH患者纳入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ICH。超急性期血肿呈现三层结构:(1)中心区:SWI和T2WI上呈等-高信号;(2)周边区:SWI/T2WI低信号;(3)外周环:T1低/T2高信号,代表血管源性水肿。所有患者均未显示缺血性卒中征象。
结论—MRI能在症状发作2小时内检测超急性ICH并显示血肿演变模式。非增强CT虽是目前溶栓前排除出血的常规手段,但结合弥散和灌注加权序列的MRI可同时提供缺血病理生理信息,有望成为一站式评估工具。
方法与受试者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对24小时内疑似卒中患者常规行急性期MRI检查。检查方案包括:EPI-DWI、SWI、EPI-FLAIR、T1WI、T2WI、MRA及PWI。近2年共发现5例症状发作2.5小时内完成MRI检查的ICH患者。诊断由卒中小组医师和神经放射科医师共同确认,未常规行CT检查,仅2例在症状发作7、9小时补做CT。
数据采集
使用西门子Vision 1.5T扫描仪,符合FDA标准。扫描参数举例:SWI(EPI梯度回波):TR 0.8ms,TE 60ms,翻转角60°,20层,层厚7mm,矩阵96×128,扫描时间2秒。
患者案例
患者1:66岁男性,高血压合并环孢素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晨1:45突发右侧轻瘫,4:40恶化为昏迷伴左侧凝视麻痹,5:03(症状恶化23分钟后)MRI显示丘脑出血累及皮质下白质,9小时后CT显示相同部位高密度灶。
结果分析
所有患者均由神经科团队确诊。SWI显示典型三层结构:中心区T2WI/FLAIR高信号,周边区SWI低信号向中心扩展,外周水肿环T2高信号。患者1显示两次出血事件:3小时前小出血(丘脑1-2cm低信号区)和23分钟前大出血(3-4cm高低信号混杂病灶)。
讨论
血红蛋白从动脉血(高氧)向组织(低氧)扩散,周边血红蛋白去氧化形成磁敏感效应。SWI在超急性期(23分钟)即可显示周边低信号,且信号丢失从周边向中心进展。本研究首次系统描述症状发作2小时内MRI信号演变规律:
- 中心区:氧合血红蛋白为主(等-高信号)
- 周边区:去氧血红蛋白富集(低信号)
- 外周环:血管源性水肿(T2高信号)
与既往研究相比,本方案总扫描时间仅15分钟,包含DWI、SWI等7个序列,为溶栓治疗决策提供快速多模态评估。建议开展前瞻性研究验证此诊断模型。
图表摘要
表1 超急性期脑出血MRI信号特征
分区 | SWI | T2WI | T1WI | 演变特征 | 病理机制 |
---|---|---|---|---|---|
中心区 | 等-高信号 | 等-高信号 | 等-低信号 | 随时间信号强度降低 | 氧合血红蛋白为主 |
周边区 | 低信号 | 低信号 | 等信号 | 低信号区向中心扩展 | 去氧血红蛋白富集 |
外周水肿环 | 低-高信号 | 高信号 | 低信号 | 水肿范围渐扩大 | 血管源性水肿 |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