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新药时代下的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ASCT in the Era of Novel Drug Therapies for Multiple Myeloma | MedPage Today

环球医讯 / 干细胞与抗衰老来源:www.medpagetoday.com美国 - 英语2025-09-04 23:10:24 - 阅读时长2分钟 - 840字
本文系统分析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持续价值,综合新型药物时代背景下多项临床试验数据(包括2022年DETERMINATION试验、2025年MIDAS试验等),揭示ASCT与三联/四联诱导治疗方案的协同效应,探讨微小残留病(MRD)指导的治疗策略,以及患者年龄、疾病分期、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等对治疗决策的影响。同时剖析医疗资源、患者认知障碍等现实因素对ASCT应用的限制,强调个体化治疗与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引用美国梅奥诊所、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国际权威机构最新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多发性骨髓瘤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新型药物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微小残留病(MRD)患者特征个体化决策生活质量精准决策
多发性骨髓瘤新药时代下的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

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尽管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如达雷妥尤单抗、卡非佐米等),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仍被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认定为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三联或四联诱导治疗联合ASCT的策略显著提升了患者缓解深度与缓解持续时间,使无进展生存期(PFS)较传统方案延长一倍。

2022年DETERMINATION试验数据显示,接受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VD)三联方案后立即进行ASCT的患者,中位随访76个月时PFS达到67.5个月,较仅接受RVD治疗组延长21.3个月(46.2个月)。该结果与2009年IFM研究结论一致,但总体生存期(OS)在早期和延迟移植组无显著差异(62% vs 60%)。

2025年MIDAS III期试验进一步探索微小残留病(MRD)指导的ASCT策略:MRD阴性患者立即移植未带来额外获益,而MRD阳性者接受串联移植与单次移植联合Isa-KRd方案的效果相当。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新型药物挽救治疗的背景下,移植与非移植患者的生存差异已显著缩小。

研究显示,年龄≤60岁、ISS分期II/III期、1q增益、MRD阳性等特征的患者接受ASCT后PFS显著延长,而高龄(>60岁)、ISS I期、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或肾功能不全患者获益有限。当前ASCT适应症已扩展至部分高危患者及80岁以下体能状态良好者。

现实障碍调查显示:42%美国肿瘤科医生因OS获益不显著而倾向延迟移植;患者拒绝移植的首要原因是担忧副作用,其次为经济负担( uninsured )、文化认知差异等社会因素。梅奥诊所提出的mSMART分层系统与欧洲骨髓瘤网络指南均强调需结合患者特征、疾病生物学特性及诱导治疗反应进行个体化决策。

国际研究共识指出,需通过患者教育消除对移植风险的误解,尤其需改善女性、非白人、低收入群体的治疗可及性。医疗团队应建立系统性沟通机制,将治疗方案选择与患者生活质量优先级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决策。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