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在全球最大的颈动脉支架与手术对比试验中,两种治疗方式对颈动脉疾病引发的中风具有同等防护效果。该结果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上公布,将为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风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造成超过600万人死亡。颈动脉疾病(亦称颈动脉狭窄)是导致中风的常见病因,其特征是为大脑供氧的大型血管变窄。这种情况通常由动脉中脂肪物质沉积(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最终形成硬化斑块,斑块破裂时可能导致中风。
颈动脉疾病患者可选择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来疏通受累血管、改善脑部供血:
颈动脉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通过手术切除斑块,是更常用的治疗方案。另一种方案是血管成形术(CAS),先用球囊扩张狭窄的动脉,再植入支架永久支撑血管壁。
ACST-2试验共纳入来自33国3,624名未出现中风症状的颈动脉疾病患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CAS或CEA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8.5年,部分患者随访时间接近20年。
主要研究发现:
- 在CAS与CEA均适用的治疗方案中,两者对中风的长期防护效果相当
- 两组首次中风发生率相似(CAS组113例 vs. CEA组112例)
- 排除非颈动脉疾病因素导致的中风后,CAS组91例 vs. CEA组92例
- CAS组存在非致残性中风轻微增加,但这些中风对患者6个月后生活质量无显著影响
- 近全部患者对侧颈动脉未见狭窄,但同侧(治疗侧)中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侧(46例 vs. 73例),验证了两种手术的保护作用
- 术后1个月血管通畅率均超99%,长期随访中仅4%患者需再次治疗同侧血管
- 两种手术30天死亡或致残性中风风险均约1%
牛津大学人口健康学院名誉血管外科教授、ACST-2首席研究员Alison Halliday指出:"我们证实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术和手术在预防致残或致命性中风方面效果相当。两种治疗30天内风险均约1%。"
牛津大学人口健康学院研究员、ACST-2联合首席研究员Richard Bulbulia教授表示:"虽然支架术侵入性更小、通常可在局麻下完成且住院时间短,更适合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患者,但过去认为其术后中风风险更高;而手术则被认为更适合严重狭窄患者。ACST-2的长期数据证实两种方案均具有极低风险,医生可依据患者个体特征选择最优方案。"
ACST-2初期结果显示两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风险相当,5年随访中风发生率相似,但需要长期随访确认疗效持续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