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颅竟取出10厘米活体寄生虫,裂头蚴病多可怕?
近期,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完成了一台令人惊叹的开颅手术。37岁的患者林浩因语言功能障碍和头部抽搐前来就医,经诊断为大脑语言区裂头蚴感染。医生采用了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通过与他实时对话来定位功能区,最终成功取出一条长达10厘米的活体寄生虫。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医疗技术的高超,也让人们对裂头蚴病有了更多关注。
裂头蚴感染:症状与危害知多少
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在脑部引起的疾病。这种寄生虫主要通过生水或未煮熟的蛙、蛇肉进入人体,先在肠道“落脚”,随后随血液“游走”到全身,最终可能“定居”在脑部。寄生虫在脑组织中四处游走,会引发炎症,产生占位效应,还会释放毒素损伤神经细胞。症状因寄生位置而异,像林浩感染在语言区,就出现了失语和抽搐的症状。除此之外,常见症状还有癫痫、头痛、偏瘫、视力障碍等。这种寄生虫十分“狡猾”,可以在人体内长期潜伏,早期诊断相当困难。在南方地区,裂头蚴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公众应提高警惕。
预防裂头蚴病,这些措施要牢记
为了预防裂头蚴病,我们可以从饮食和卫生习惯等方面入手。
- 饮食方面:一定要彻底煮熟蛙、蛇等野生动物肉类,千万别贪图一时口感而“惹虫上身”。同时,避免生饮溪水、山泉水,这些看似清澈的水源,很可能藏着寄生虫的“踪迹”。传统烹饪方式能有效杀死寄生虫,而生食的风险则大大增加。
- 卫生习惯:处理生鲜时最好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携带虫卵的田螺、青蛙等。家庭防虫也有实用技巧,比如彻底清洗水源,使用密封容器储存食物,防止食物被污染。
- 高危人群注意:南方居民、钓鱼爱好者属于高危人群,要加强防护意识。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或癫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疾控中心也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创新手术技术,攻克寄生虫感染难题
这次手术采用的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具有很高的创新价值。传统的全麻手术在切除寄生虫时,很难精准定位功能区,容易损伤神经,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而术中唤醒麻醉技术能让医生在患者清醒状态下,通过实时对话和指令测试,精准定位大脑功能区,避开重要区域,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这种实时脑功能监测就像给医生装上了“导航仪”,保障了功能区的安全。寄生虫病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流行病学溯源、影像学诊断(如MRI/CT特征识别)和手术技术的完美结合。基层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对寄生虫性脑病的识别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
这次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改变饮食陋习和及时医疗干预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即健康防线”,我们要通过正规渠道学习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摒弃食用野生动物等不良习俗。南方地区应加强水源管理和健康教育,减少类似病例的发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