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言语不清险中风,中风来袭前身体有啥信号?
2025-09-05 09:15:01阅读时长3分钟1391字
中风,这个词大家或许并不陌生,但你真的了解它吗?作为全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之一,中风在老龄化社会中,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明显预警信号,可多数人因为缺乏认知,导致延误就医。就像前段时间,有位患者突然言语不清,好在他及时就医,才避免了严重后果。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风那些事儿,掌握识别前兆、紧急应对和长期预防的方法,降低疾病危害。
中风来袭前,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
- 六大核心症状解析:中风的前兆症状有很多,咱们先来看看这六大关键信号。 肢体麻木/无力:常表现为单侧肢体麻木、力量减弱,比如测试微笑或举臂动作时,一侧可能不太灵活,症状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视力异常:突发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或视野部分缺失,还可能伴随眼前黑蒙。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用词错误或无法理解他人语言,常伴随口角歪斜。 突发头痛:头痛程度远超日常,呈爆炸样或撕裂样,可能伴随颈部僵硬。 平衡障碍:突发天旋地转感、站立不稳或步态异常。 面部不对称:微笑时一侧面部可能下垂。如果这些症状是短暂性的,更可能是预警信号,若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提示出血性中风。
- BE FAST识别法:这是国际通用的中风快速筛查口诀,Balance(失衡)、Eyes(视力变化)、Face(面部歪斜)、Arms(手臂下垂)、Speech(语言障碍)、Time(立即就医)。比如让患者微笑看面部是否对称,举起双臂看有无一侧下垂等。
- 高危人群需留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吸烟者等高危人群,症状可能更隐蔽。像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可能感觉不到肢体麻木,所以要更关注非典型表现。
- 紧急处理别慌乱:中风救治有“黄金3小时”窗口期,发现症状后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不要自行送医。同时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协助患者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
如何构建中风三级防护体系?
- 一级预防:无病先防病
-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糖尿病患者HbA1c<7%,高血脂患者LDL-C<2.6mmol/L。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颈动脉超声。
- 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上,每日食盐<5克,深色蔬菜占比50%;每周进行150分钟中强度有氧运动;男性酒精摄入量≤25克/日,还要戒烟。
-
- 二级预防:有病防恶化
-
遵医嘱服药: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等,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能随意停药,像他汀类药物需持续使用才能稳定斑块。
- 家庭监测不可少:使用家庭血压计要在每日早晚固定时间测量,还可以制作血糖记录表。
-
- 三级预防:防复发致残
-
康复训练有要点:急性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恢复期注重平衡训练,后遗症期加强ADL能力训练,比如桥式运动可以改善下肢力量。
- 心理支持很重要:可以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简易评估,家属采用“非暴力沟通”技巧缓解患者情绪。
-
就医前要做好哪些科学准备?
- 配合急诊检查:CT和MRI检查对中风诊断很重要,优先进行头颅CT是为了排除脑出血后才能溶栓。患者要提前整理好病史资料,如既往病史、用药清单、过敏史等,最好携带近期体检报告。
- 居家自查小方法:可以通过“钟摆试验”(闭眼判断肢体位置)监测神经功能,用视力表卡检测视野缺损。还可以记录症状日记,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长、诱因等。
- 配置家庭应急包:应急包里要备有血压计、硝酸甘油、急救联系卡等。联系卡上要包含患者基础病史、紧急联系人、既往手术史等信息。 中风前兆识别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环节,大家一定要建立“时间就是大脑”的急救意识。可以把BE FAST口诀制作成家庭提示卡,定期和家人进行症状模拟演练。通过控制危险因素,中风风险能降低80%,让我们把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细节,远离中风威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