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胸痛,尤其是左侧胸口的不规则疼,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得重视但也不用过度恐慌。据统计,约1/3的成年人都有过说不清楚原因的胸痛,但其中只有少数和心脏问题有关。要判断胸痛的风险,关键得看“细节”——比如怎么诱发的、疼了多久、有没有伴随症状,这些信息能帮我们初步分辨问题出在哪。
心脏问题的胸痛,要记住这几个“信号”
如果是心脏血管(比如冠心病)的问题,胸痛通常有典型特征: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或者被人攥紧的感觉,还可能串到左肩、左胳膊内侧甚至下巴。一般在运动、爬楼梯、提重物等体力活动时发作,休息一会儿或者含硝酸甘油能缓解。要注意,有20%的人第一次发作时疼不到5分钟,别觉得疼得短就没事,要是活动时突然疼,得赶紧停下来。
不是心脏的胸痛,常见这几种情况
有些胸痛和心脏没关系,比如:
- 肋软骨炎:疼的地方有明确“压痛点”(比如胸口中间偏上的肋骨连接处),按一下或者深呼吸就更疼;
 - 胸膜炎:一喘气就疼得厉害,像岔气但更严重;
 - 自发性气胸:瘦高个子的人如果突然胸口剧痛,还喘不上气,要赶紧就医;
 - 反流性食管炎:胸痛伴随“烧心”(胸口火辣辣的),通常刚吃完辣的、甜的或者躺平的时候发作。
 
胸痛了该怎么检查?
如果胸痛持续超过20分钟,先做心电图看看心脏电活动有没有异常;心脏超声能观察心脏肌肉的跳动情况,但有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发作时可能查不出来。医生一般会结合心电图、抽血查心肌标志物(比如肌钙蛋白)和你的症状,综合判断是不是心脏问题。如果怀疑血管有堵,可能会做冠脉CTA(专门看心脏血管的CT),但要先查肾功能,因为造影剂要通过肾脏代谢。
胸痛发作,应急处理别做错
遇到胸痛要记住:
- 立即停止活动,靠在沙发上半坐半躺休息;
 - 如果医生之前开了硝酸甘油,可以按说明用,但要测血压(避免太低);
 - 疼得一直不缓解,千万别自己吃止痛药,会掩盖病情;
 - 症状持续10分钟没缓解,赶紧打120。
 
长期预防,从日常习惯入手
要减少胸痛风险,日常得管好这几点:
- 控住“三高”(血压、血脂、血糖):收缩压(高压)每降10mmHg,冠心病风险能降30%;
 - 吃对饭: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鱼,少吃红肉和油炸食品);
 - 动对量:每周5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心率保持在“170-年龄”次/分钟(比如50岁就是120次左右);
 - 调情绪:压力大时练深呼吸(吸4秒、屏1秒、呼6秒),能降低应激水平。
 
总之,胸痛是身体的“警报”,但不用过度恐慌。关键是留意疼痛的“细节”,及时找医生判断。平时把“三高”控好、吃对饭、动对量、少焦虑,才能让心脏更稳,减少胸痛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