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当心脏得不到足够血液供应时,会通过各种“信号”发出提醒——这些看似普通的身体不适,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胸痛:心脏发出的SOS信号
当冠状动脉变窄或堵塞,心肌缺血会引发胸痛。典型感觉是胸骨后像被重物压住,闷胀感明显,持续3-15分钟左右。和普通肌肉酸痛不同,这种痛常由走路、爬楼等体力活动诱发,休息后能缓解。约30%的人症状不典型,可能疼在上腹部、下巴甚至牙齿,容易被误诊为胃病或牙病。
心悸:心脏“乱跳”的警示
若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心律异常——比如感觉心跳突然加快、节奏紊乱,或像“漏了一拍”,安静时更明显。合并房颤(一种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风风险会显著升高,建议及时做动态心电图评估心律问题。
呼吸困难:心脏与肺部的“供氧矛盾”
心功能下降会让肺部循环压力升高,轻度患者爬3层楼就气短,中度患者快走500米便呼吸费力,重度患者连穿衣、做饭都喘。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会加重症状,部分人需垫高枕头才能舒服。这是因为肺毛细血管压力过高导致液体渗出,要注意和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区分。
异常乏力:全身能量的“供应不足”
当心输出血量下降超过40%,全身器官供血不够会引发持续乏力——比如以前能轻松做家务,现在做一会儿就没力气。这种乏力会逐渐加重,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病变更易出现,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头晕晕厥:大脑供血的“红色警报”
心脏缺血可能导致脑供血波动,引发突然头晕或短暂意识丧失。这种情况常发生在体位变化时(比如从蹲位突然站起),医学上叫“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约20%的患者首次发病仅表现为反复头晕,脑部检查往往正常,这时要特别关注心脏问题。
症状识别的三大误区
- 疼痛程度≠病情轻重:有人疼得厉害但血管病变轻,老人即使心梗也可能只有轻微不适;
- 持续时间不固定:典型心绞痛3-15分钟缓解,但变异型心绞痛可能持续数小时;
- 症状形式多样:约40%的人仅表现为单一症状,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非典型表现。
出现症状后的关键应对
- 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平卧,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 按医嘱使用急救措施:若既往医生指导过急救方法,可按要求操作,同时关注血压变化;
- 保持冷静:焦虑会增加心肌耗氧量;
- 紧急呼叫救援:症状持续超过15分钟需立刻打120;
- 记录症状细节:发作时间、持续时长、缓解方式等信息,对医生诊断很重要。
就医检查的完整方案
- 基础检查:对比静息心电图(不发作时)和发作时的心电图,用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抽血查肌钙蛋白(反映心肌损伤)、BNP(反映心功能)等指标;
- 功能评估:症状稳定后做运动负荷试验(看心脏储备能力)、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变化);
- 精准诊断:无创检查首选冠脉CTA(查冠状动脉堵塞情况),必要时做冠脉造影(更准确的有创检查),心肌核素显像可评估心肌缺血程度。
症状管理的科学策略
- 记症状日记:写下发作诱因(如劳累、情绪波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及用药反应;
- 调整环境:避免极端温度,室内保持22-25℃;
- 饮食调整:采用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鱼和坚果),每天盐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盖);
- 科学运动:在医生指导下,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 心理调适:用正念冥想、听音乐缓解焦虑,情绪问题严重时找专业心理支持。
冠心病的这些“信号”是心脏在提醒我们关注它的健康。早识别、早应对、及时就医,能大幅降低心梗、中风等严重风险;平时做好症状管理,比如记日记、调整饮食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也能帮心脏“减负”。记住,心脏的小不适别忽视,早干预才能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