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疼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不适,背后可能涉及肩膀周围的结构问题,也可能和心脏、颈椎、肺部等其他器官的毛病有关,得学会分清楚原因。
颈椎退行性病变
长期低头、含胸等不良姿势,可能让颈椎间盘的“保护层”(纤维环)破裂,里面的软骨组织(髓核)突出压迫神经,引发颈椎间盘突出症。如果是C5/6节段受压,疼痛会沿着肩胛背侧呈带状分布,还会带着胳膊麻。2022年的《颈椎病诊疗指南》提到,约4成患者一开始就是单侧肩膀后面疼。可以试试主动活动度测试:抬手往前弯到60度时疼得更厉害,要警惕神经根型颈椎病。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这种病主要是肩关节囊的滑膜发炎、变僵硬,疼痛多在三角肌中点,晚上12点到凌晨3点疼得最厉害。肩膀往外转的时候,比正常人少转30度以上,是典型表现。2021年《肩肘外科杂志》的研究证实,坚持做关节囊扩张训练,85%的人6个月内肩膀活动会变灵活。
骨密度异常相关疼痛
骨质疏松引起的肩胛骨骨折,通常是深部钝痛,翻个身、换姿势都会疼得更明显。用双能X线测骨密度,T值≤-2.5就能确诊骨质疏松。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40岁以上的人要把骨密度检查加到常规体检里。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
心血管系统异常
心肌缺血的时候,内脏和身体表面的神经会“交叉传递信号”,导致右肩跟着疼。这种疼通常像有东西压着,持续10分钟以上,还会胸闷、喘不上气、出冷汗。欧洲心脏病学会2023年提醒,23%的绝经后女性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一开始就是肩膀不舒服。所以40岁以上的人如果突然肩膀疼,先别不当回事,得先查是不是心脏的问题。
肌筋膜炎性疼痛
长期用一侧胳膊保持同一个姿势(比如久坐打字),容易让肩胛提肌(肩膀附近的肌肉)出现“肌筋膜触发点”——就是局部刺痛,按的时候能摸到一条硬邦邦的结节。做肌筋膜松解,再加上冷敷,能缓解疼。工作间隙做肩胛骨的运动(比如YTWL字母操),能大大减少复发。
其他系统疾病关联
胸椎小关节错位,会让肩膀附近酸酸胀胀的,说不清楚具体哪疼,查脊柱旋转活动度的时候,78%的人都有问题。肺尖的问题(比如胸膜顶粘在一起),可能刺激臂丛神经,导致肩膀像火烧一样疼,深呼吸的时候更疼。胆囊炎患者因为内脏神经交叉,15%的人会右肩膀牵涉着疼。
诊疗决策路径
- 初步评估:先看看疼的规律——是一直疼还是一阵一阵的?动的时候疼得厉害还是不动也疼?有没有别的症状(比如胸闷、喘不上气)?
- 危险分层:40岁以上突然肩膀疼,先查心脏;绝经后的女性要测骨密度。
- 影像学检查:如果胳膊麻、疼得像触电,做颈椎MRI;肩膀肌腱有问题,做超声就行。
- 治疗原则:疼得厉害的时候,先保护肩膀、休息、冰敷;慢性期要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只要治疗规范,大多数人3-6个月就能好很多。如果肩膀一直疼、晚上疼醒,或者还有别的全身症状(比如胸闷、咳嗽),得找多个科的医生一起看。平时多游泳、打太极,调整工作姿势(比如电脑屏幕调高,避免低头),能把复发的风险降低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