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没法正常泵血时,血液会瘀在肺部血管里,造成肺淤血,带来两个典型信号——晚上平躺时咳个不停,坐起来能缓解(严重时可能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以及活动后明显气短(甚至得坐着才能喘气)。这些表现说明心脏已经超负荷,得立刻重视。
科学应对三步走:从急诊处理到长期管理
急诊处理:先做这几步,再送医
出现上述症状时,先保持半坐半躺姿势(减轻心脏负担),尽量放松;若家里有制氧机,可按医生之前说的调低流量吸氧;接着数呼吸次数、用血氧仪测血氧——如果呼吸超过25次/分钟,或血氧降到95%以下,赶紧叫救护车。切记:别自己乱吃药,会掩盖病情!
到医院后,要做这3个关键检查
心内科医生通常会开3项检查:心电图(看心脏电活动有没有异常)、心脏彩超(测“射血分数”,直接反映心脏泵血能力)、抽血查BNP(能看出心室压力高不高)。这3项结果结合起来,就能确诊急性心衰,还能找出背后原因(比如心肌缺血、心脏瓣膜问题)。
治疗:现在有“金三角”方案,帮心脏“减负”
目前心衰治疗常用“金三角”组合:利尿剂帮身体排多余的水和钠,快速缓解肺部瘀血;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减少心脏消耗,长期用能改善预后;新型ARNI类药(代替以前的ACEI),能更好延缓心脏变大。但所有药都得听医生的,还要定期查电解质和肾功能。
生活方式干预:每天做3件事,护好心脏
吃:少盐少水,多补钾
每天盐摄入量别超过5克(约1个啤酒瓶盖的量),可用柠檬酸、醋代替盐提味;喝水量跟着尿量调整,一般每天1500-2000毫升就行;多吃含钾食物(比如香蕉、菠菜),平衡体内电解质。
动:稳定期适量运动,别躺平
病情稳定后,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固定自行车),运动时用心率带测着——保持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还能配合呼吸训练器练肺功能,慢慢提升体力。
测:每天记3样,早发现恶化信号
每天起床称体重、测血压,记下来——如果3天内体重涨了2公斤以上,很可能是心衰要加重;还要注意有没有腿肿、没力气的情况,定期让医生看脖子上的静脉有没有鼓起来(反映血液瘀滞)。
预防复发:建3层防护网,少住院
急性期治好后,要做“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管好危险因素(比如控好高血压、糖尿病);二级预防是按时吃药、每3个月复查;三级预防是晚期患者考虑装心脏器械(比如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还能参加心脏康复课程,慢慢恢复日常活动。
记:建个电子健康档案,方便医生调方案
建议建电子档案,里面放这些内容:近3个月体重变化曲线、用药清单、检查报告汇总、运动康复进度表。能用医院线上平台存,安全又方便,医生看了能更快调整治疗。
心:别忘心理调节,焦虑会加重病情
心衰是慢性病,容易让人焦虑,可通过这3种方式调节:每周做2次正念冥想(放松心情)、加入心衰病友互助群(互相鼓励)、定期找心理咨询师聊聊。研究显示,规范心理干预能让再住院率降23%。
心力衰竭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关键是定期复查+规范治疗+调整生活习惯。只要跟着医生方案来,大部分人都能控制症状、正常生活。记住:别自己停药、别硬扛,有问题立刻找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