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急救黄金5步 正确操作降死亡率40%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1-06 12:30:21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44字
依据2023年国际急救指南更新要点,系统阐述急性冠心病发作时的标准化应急处理流程,涵盖体位管理、药物应用、生命体征监测及心肺复苏等核心环节,重点解析五个关键步骤的操作规范及常见误区,为公众提供科学实用的急救指导方案。
冠状动脉疾病心肺复苏术硝酸甘油急救流程胸痛处置家庭应急医疗转运健康教育急救培训心脏骤停处理急救误区辨析
心梗急救黄金5步 正确操作降死亡率40%

突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比如心梗、严重心绞痛)时,现场急救做得对不对,直接关系到患者能不能转危为安。结合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最新指南和临床经验,总结了5个关键急救步骤,帮大家快速掌握“救命要点”。

一、先摆对姿势,让心脏“省点劲”

如果发现有人出现疑似心绞痛或心梗的症状(比如胸口压榨痛、憋闷、后背放射痛),要马上调整他的姿势——要么背靠牢固的东西坐直(比如墙、椅子),要么半躺着(上半身抬到45度左右)。这种姿势能靠重力减少流回心脏的血液,让心脏不用那么费力工作,心肌耗氧量能降20%~30%。
重点提醒:千万别让患者站着或走动,乱移动可能让心梗面积扩大10%~15%;同时要慢慢说话安抚他,别让他紧张——焦虑会刺激交感神经,反而加重心脏负担。

二、打开气道,保证呼吸通

接下来要快速检查呼吸是否通畅:先解开衣领、腰带这些勒着脖子和腹部的束缚物;如果患者嘴里有异物(比如假牙、食物渣),用干净的指套轻轻抠出来——动作一定要轻,别碰舌根,避免呛到或引发喉痉挛。
要是患者没意识了,用“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一只手压额头让头后仰,另一只手抬下巴,把气道拉直。有研究显示,正确开放气道能让血氧饱和度(血液里的氧气量)提升5%~8%,帮心脏和脑子多抢点氧。

三、急救药要“含”着用,别咽下去

专业医生赶到前,若患者症状符合(比如胸口持续痛),可以用急救药,但一定要听120指挥:比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都得舌下含服(放在舌头下面,别咽),让药直接接触黏膜才能快速起效。
注意:如果患者血压太低(比如收缩压低于90mmHg),不能用硝酸甘油;用药时要盯着血压,避免低血压加重危险。

四、打120要“说清楚”,别等错车

打急救电话时,一定要讲3个关键信息:① 具体位置(比如XX小区3号楼2单元501,或旁边有XX超市地标);② 患者状态(有没有意识?呼吸是快还是慢?皮肤是苍白还是发紫?);③ 已做的急救(比如“已经让他坐好了”“解开衣领了”)。
最好开免提打电话,这样能一边听指导一边操作;同时派个人去路口等救护车——数据显示,这样能让专业救治提前8~12分钟,多一分希望。等车时,每2分钟摸一次患者脉搏,用手机录下症状变化(比如“现在开始出汗了”“喊他没反应”),给医生参考。

五、没呼吸没反应?赶紧做CPR

要是患者没反应、也没有正常呼吸(比如只有喘息或完全不呼吸),立刻启动心肺复苏(CPR):
① 胸外按压要“够深够快”——压在两乳头中间,深度5~6厘米(差不多成人拳头的高度),速度每分钟100~120次(像“小苹果”的节奏,每秒2次);
② 按压别停太久,中断不能超过10秒;
③ 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话赶紧用——每晚1分钟除颤,存活率下降7%~10%;
④ 非专业人员不用做人工呼吸,光做胸外按压就行,只要按压达标,能让脑子得到60%的正常供血。
一直做到救护车来,换人按压要在5秒内完成,别让心脏“断供”。

避开5个误区,别帮倒忙

很多人急救时容易犯错,反而加重危险:
强行喂药:给昏迷患者灌药,误吸风险涨3倍,有喷雾型药优先用;
乱搬患者:扶着走、背起来会让心肌损伤加重15%~20%,等专业担架;
热敷胸口:会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引发急性心衰;
大声喊叫:容易诱发室颤(心脏乱跳),要保持环境安静(噪音≤60分贝,像正常说话的音量);
忽略女性症状:40%女性患者不会胸痛,反而乏力、恶心、后背疼,得警惕这些“不典型”表现。

规范做这些急救,能让院前死亡率降35%~45%。高危人群(比如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家里要备硝酸甘油,放在避光处(15~30℃,别放冰箱或阳台);最好定期参加红十字会或医院的急救培训(至少学16小时),练熟了才不会慌。

最后提醒:所有现场急救都是“过渡”,关键是赶紧送胸痛中心——只有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如放支架),才能彻底打通堵死的血管,这才是救命的根本。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