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别手拉手科学操作是关键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09-05 09:20:16 - 阅读时长4分钟 - 1825字
深度解析溺水急救常见错误认知,系统梳理科学施救全流程,结合最新急救指南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自救互救方案,重点揭示"手拉手""倒立控水"等传统方法的致命风险,强调黄金四分钟急救原则与正确心肺复苏技巧。
溺水急救心肺复苏急救误区水上安全
溺水急救别手拉手科学操作是关键

溺水是全球意外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约23万人因溺水失去生命。但很多人不知道,急救中的错误认知,反而可能把“救援”变成“伤害”。今天我们结合最新国际急救指南,帮大家理清常见误区,教你科学应对。

误区一:手拉手结链救援

不少人觉得“人多力量大”,会拉手组成人链去救溺水者,其实这藏着三个致命风险:第一,河边湿滑,救援者本身就站不稳,稍微晃一下,整个人链都会跟着倒;第二,溺水者挣扎时会本能抓住身边的东西,很可能把拉他的人拖进水里;更危险的是,人链连在一起后,每个人都失去了独立平衡的能力——曾有真实案例,6人拉手救援,结果5人溺亡。数据更直接:用这种方法,溺水者的存活率只有17%,比专业救援的43%低了整整一倍多。

误区二:倒立控水延误救治

很多人认为“先把肺里的水控出来才能救”,比如把溺水者倒过来拍背、扛在肩上跑。但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明确说:溺水者肺部进的水通常不超过200ml(差不多半瓶矿泉水),而且会很快被身体吸收。真正要了命的,是缺氧导致的脑损伤——每延迟1分钟施救,存活率就下降7%-10%!错误的控水操作,不仅浪费了最关键的“黄金救援时间”,还可能让胃里的东西反流上来,造成二次窒息。临床数据更直观:做了控水处理的溺水者,最后神经功能恢复好的只有8%,而直接做心肺复苏的人,恢复率高达41%。

科学救援操作规范

发现有人溺水,记住核心原则:先拿工具,先在岸上,别冲动下水!具体可以这么做:

  1. 延伸救援:找救生圈、竹竿、树枝这类长东西,递给溺水者,让他抓住,你在岸上拉——避免被拖下水;
  2. 抛投救援:如果没有专业工具,把空矿泉水瓶塞进背包(或用衣服包起来),做成临时浮具扔过去,能帮溺水者浮在水面;
  3. 精准呼救:打120时要说清楚三点:①具体位置(比如“XX小区对面的河边,靠近XX超市”,用明显参照物);②溺水者状态(有没有意识、会不会动);③你已经做了什么(比如“我用竹竿递给他了”);
  4. 智能辅助:现在很多地方有无人机投救生圈、智能救生圈(能自动定位溺水者),如果有的话赶紧用,效率更高。

院前急救标准化流程

如果专业救援还没到,现场的人可以按这四步做:

  1. 安全脱离:如果必须下水,一定要从溺水者的后方靠近,用“拖运法”(比如托住腋下或后脑勺)把人带到浅水区——别从正面,避免被他抓住;
  2. 体位管理:把溺水者放在硬平面上(比如地面、石板),只需要把嘴里看得见的异物(比如水草、泥沙)抠出来,别乱掏;
  3. CPR启动:立刻做胸外按压!频率要快(每分钟100-120次,差不多每秒2次),按压深度5-6厘米(成年人大概是胸口按下一个拳头的深度),按完要让胸口完全弹回去——别压着不放;
  4. AED使用:如果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赶紧拿来用!每延迟1分钟除颤,存活率就下降7%-10%——AED有语音提示,跟着做就行,不用怕操作错。

现代医疗救治体系

如果溺水者被送到医院,医生会针对不同情况处理:比如呼吸不好的,用“保护性肺通气”(轻一点给氧,避免伤肺);体温低的,会把体温维持在32-36℃(持续24-72小时),帮助脑恢复;如果是海水溺水(海水含盐量高),可能用血液净化技术把多余的盐排出去——这些交给专业医生就行,我们要做的是尽快送医。

预防溺水六大原则

最好的“救援”是不让溺水发生!记住这6点:

  1. 环境识别:去水边先看“三样”——有没有“禁止游泳”的警示标志、水流是不是很急(比如有漩涡)、水有多深(别去没标记的深水区);
  2. 装备选择:孩子一定要穿认证的救生衣(不是游泳圈!游泳圈容易翻);成人可以带个带哨子的救生设备(万一出事能吹哨求救);
  3. 技能储备:学正规的水上安全课,至少会“翻转漂浮”(就算没力气了,也能仰躺在水面,节省体力);
  4. 应急演练:家里定期模拟“有人溺水”的场景,比如“如果孩子掉河里,你要先拿什么?怎么打120?”,提前想好才不会慌;
  5. 药物禁忌:游泳前2小时别吃镇静类药物(比如安眠药、抗过敏药)——这类药会让人反应变慢,容易呛水;
  6. 特殊人群:癫痫患者、心脏病患者,别单独去游泳——癫痫发作会突然失去意识,冷水刺激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一定要有专业的人陪着。

全球数据显示,做好预防措施能让溺水发生率下降67%!而遇到溺水时,“勇敢”不如“科学”——别用错误方法耽误时间,别让“想帮忙”变成“帮倒忙”。记住这些知识,关键时候能救自己,也能救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