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是家里最容易藏“小危险”的地方——端滚烫汤锅时脚滑踉跄,掀蒸笼盖时热气猛地扑脸,稍不注意就可能被高温“咬”到皮肤。遇到红肿发痛的烫伤,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土方法”:抹牙膏降温、涂酱油止痛、擦香油防留疤……可这些“秘诀”其实是“隐形伤害”——临床数据显示,错误处理造成的二次伤害占了烧伤病例的3成多,用牙膏、酱油这些非医用东西涂创面,不仅挡着热量散不出去,还会增加感染风险。
其实,烫伤后的正确应急处理比事后“补救”管用得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冲、脱、泡、盖、送”五步法,每一步都有科学道理:
冲:立刻用流动的清水冲创面15-20分钟,水温别太凉(15-25℃刚好),冰水反而可能冻伤皮肤。冷水能快速把皮下的热量“带”走,减轻深层组织损伤。
脱:在水里小心脱衣服,实在脱不下来就用剪刀剪开。千万别硬扯粘在皮肤上的布料,不然会把表皮撕下来,加重伤口撕裂伤。
泡:接着用冷水泡10-15分钟,小朋友得缩短时间(比如5-10分钟),避免体温过低。
盖:用无菌纱布或者干净、不掉毛的毛巾盖住创面,别用絮状物多的棉织品——细毛粘在伤口上会增加感染风险。
送:基础处理完赶紧去烧伤专科评估,路上别摩擦创面,尽量保持姿势稳定,避免伤口受压。
脸的皮肤有丰富毛囊和皮脂腺,容易藏细菌,要是面部烫伤,建议用“湿敷法”降温——把无菌纱布浸湿(用常温清水就行)敷在患处,每3-5分钟换一次。千万别直接用冰块敷,会冻得局部血液循环变差,反而加重红肿。
要想处理对,得先会认烧伤深度:
- Ⅰ度烧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没有水疱;
- 浅Ⅱ度烧伤:起透亮的大水疱,创面湿软、渗液多;
- 深Ⅱ度烧伤:水疱小而瘪,创面基底发白或红白相间,疼得没那么厉害;
- Ⅲ度烧伤:皮肤像皮革一样发硬,呈焦黑或苍白色,几乎没痛觉。
还要注意小朋友的皮肤更薄、敏感度更高——研究显示,儿童Ⅱ度以上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10%(比如整个后背或两条大腿),建议直接住院治疗,避免感染或休克。
有些特殊场景得特别小心:
- 油锅起火:赶紧用锅盖从侧面平推盖住(别掀着盖往上扣),等油凉透再处理,绝对不能用水浇——水会让油爆溅,反而扩大烫伤范围;
- 蒸汽烫伤:开蒸锅、煮面锅时,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最好戴防烫手套;
- 化学烧伤(比如洗洁精、消毒液溅到):立刻用大量清水冲30分钟以上,水流别太急,不然会冲伤娇嫩的创面。
等医生的时候要记住4点:
- 创面别碰脏东西,保持干燥;
- 别自己挑破水疱——水疱皮是天然的“保护盾”,挑破容易进细菌;
- 适量喝温水(别喝冰水或饮料),避免脱水但别喝太多(会加重肿胀);
- 穿宽松的棉织品,别穿紧身衣裤摩擦伤口。
烧伤愈合后的6-12个月是瘢痕管理的“黄金期”:建议用弹力套每天持续压迫6-12小时(压力要均匀,别勒得太紧),配合涂硅酮凝胶;同时一定要防晒——新生皮肤很嫩,晒多了会变黑或长斑。营养也要跟上:每天蛋白质要吃到1.5-2克/每公斤体重(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75-100克蛋白质,相当于1两瘦肉+1个鸡蛋+1杯牛奶),多吃橙子、猕猴桃、菠菜这类含维生素C的食物,帮皮肤修复。
英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最新指南强调:只要烧伤深度超过Ⅱ度(比如起小水疱、创面发白),都要在24小时内找专业医生处理。如果创面渗黄色液体、肿得越来越厉害,或者发烧超过38℃,赶紧去急诊——这是感染的信号,别耽误。
说到底,烫伤不可怕,怕的是用错方法。记住“冲脱泡盖送”这五步,别信“土方法”,及时找医生,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