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脂类成分,能帮细胞膜保持稳定、合成类固醇激素(比如性激素)和胆汁酸,但血脂水平异常——比如“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LDL-C)太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HDL-C)太低——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临床常测的血脂指标有总胆固醇(TC)、LDL-C、HDL-C,了解这些指标、做好管理,对预防心血管病很重要。
“坏胆固醇”LDL-C:血管斑块的“主犯”
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因素——它会把胆固醇运到血管壁,长期堆积就形成斑块,堵住血管。研究发现,当LDL-C超过4.1mmol/L时,斑块形成的风险明显上升;如果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比如冠心病、脑梗),建议把LDL-C降到2.6mmol/L以下更安全。2023年《循环医学》的研究还证实:LDL-C每降低1mmol/L,5年内发生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能相对减少25%。
“好胆固醇”HDL-C:血管的“清道夫”
HDL-C像血管里的“垃圾车”,能把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搬回肝脏分解排出,所以它水平越高,心血管风险越低。人群研究显示,HDL-C每升高0.1mmol/L,心血管风险能降低约7%。想提高HDL-C,建议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同时控制体重——吸烟、代谢综合征(比如肚子大、血糖高)会明显拉低HDL-C,得尽量避开。
血脂怎么管?综合方案看这3点
吃对:减少“坏胆固醇”,养出“好胆固醇”
- 控制胆固醇摄入:每天吃的胆固醇别超过300mg(比如一个鸡蛋约含200mg,别吃太多动物内脏、肥肉);用植物固醇代替5%的饱和脂肪(比如用玉米油代替猪油)。研究发现,每天吃25g大豆蛋白(比如一杯豆浆加一把黄豆),能让LDL-C降低8%-10%。
- 补对“降脂营养素”:每天吃25-30g膳食纤维(比如全谷物、芹菜、苹果),能减少肠道吸收胆固醇;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充ω-3脂肪酸,帮改善血脂谱。
动对:运动是“天然降脂药”
- 有氧运动:每周5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50分钟,心跳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比如20岁年轻人约100-140次/分钟)——这样能有效降低LDL-C。
- 抗阻训练:每周2-3次抗阻运动(比如举哑铃、蹲起、弹力带练腿),重点练下肢肌肉(大腿、臀部),能明显提高HDL-C。研究显示,连续3个月规律运动,LDL-C能下降5%-8%。
监测:定期查,别漏关键指标
- 多久查一次?建议健康人每3-6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TC、LDL-C、HDL-C、甘油三酯);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要查得更勤。
- 重点看什么?除了单个指标,还要关注“非HDL-C”——就是总胆固醇减去HDL-C的数值,它能更全面反映心血管风险。如果非HDL-C超过5.2mmol/L,或者LDL-C一直高于4.1mmol/L,要结合吸烟、年龄等因素一起评估风险。
看血脂报告:别只盯一个数
解读血脂不能“单看一项”,得结合整体情况。比如有人TC是5.8mmol/L(超过正常上限5.2mmol/L),但HDL-C有1.5mmol/L(“好胆固醇”偏高),他的心血管风险可能比另一个TC5.0mmol/L(正常)但HDL-C只有0.8mmol/L(“好胆固醇”偏低)的人还低。所以千万别因为一个指标正常就掉以轻心,得结合自己的年龄、病史综合判断。
什么时候需要医生帮忙?
如果坚持6个月生活方式调整(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后,LDL-C还是超过4.1mmol/L,得在医生指导下启动药物治疗;如果已经确诊心血管病(比如心梗、脑梗),要把LDL-C降到1.8mmol/L以下才安全。像PCSK9抑制剂这类新型降脂药,能进一步降低LDL-C,但一定要遵医嘱使用,不能自己加药。
总之,血脂管理的核心是“平衡”——让“坏胆固醇”(LDL-C)够低、“好胆固醇”(HDL-C)够高、总胆固醇稳定。关键是做好三点:吃对饭、动对身、定期查。就算需要吃药,也得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毕竟,血管健康是靠长期坚持养出来的,早管理、早预防,才能远离心血管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