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检查策略需根据病情发展阶段动态调整。下面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为不同病程阶段的患者提供针对性检查建议。
初诊患者的核心检查项目
第一次发现血压异常时,需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明确诊断。该检查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血压,若日间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120/70mmHg即可确诊,还能有效识别“白大衣高血压”(见医生时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平时正常)和“隐匿性高血压”(日常血压高但单次测量正常)。研究显示,动态血压监测比单次测量更准确,确诊的特异性达85%。
基础代谢评估需包含:肝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转氨酶)、空腹血糖、血脂四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特别建议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若浓度超过15μmol/L,心血管病风险会增加近3倍。
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发的高血压)筛查要注意年龄特点:40岁以下患者优先做肾动脉超声(敏感度85%)、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检测;50岁以上患者需加做主动脉CTA检查。据研究,约5%-10%的成人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引起,早期发现可使手术治愈率达90%。
长期管理阶段的监测重点
药物治疗期间,每3个月需监测肝肾功能。要特别注意ACEI/ARB类药物可能引起的血钾波动(正常血钾范围3.5-5.5mmol/L);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应关注下肢水肿情况——发生率高达12%,且与药物剂量正相关。
靶器官损害(心脏、肾脏、血管等受损)评估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脏超声可检测左心室肥厚(室间隔厚度>11mm即为异常),颈动脉超声评估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提示动脉硬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30mg/24h提示早期肾损害)。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下,40%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可逆转。
特殊人群的专项检查
妊娠期高血压需监测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25-150×10⁹/L)、肝酶水平及胎儿脐动脉血流。子痫前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常升高至0.5-1.0mg/L,需警惕血栓风险。
老年患者应增加体位性血压测量(卧位转立位1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提示体位性低血压),以及认知功能评估(MoCA评分<26分需进一步检查)。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时,跌倒风险会增加3倍。
检查结果的临床解读
看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时,需关注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正常为10%-20%):若下降<10%,称为“非杓型血压”,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近2倍;晨峰血压(起床后2小时收缩压≥135mmHg)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显著相关。
代谢指标的控制目标:低密度脂蛋白应<2.6mmol/L,空腹血糖<6.1mmol/L,男性尿酸<420μmol/L。最新研究证实,联合降压与降脂治疗,可使心血管复合终点风险降低34%。
建议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系统记录每次检查结果的变化趋势。若血压波动超过20mmHg,需重点排查服药依从性、饮食钠摄入(建议每日<5g)及睡眠呼吸暂停情况。通过规范检查和数据分析,血压达标率可提升至70%以上。
总之,高血压的检查需“因阶段而异”——初诊要查清楚病因与基础状况,长期管理要盯紧靶器官损害,特殊人群需做专项检查,同时要关注结果的动态变化。规范的检查策略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