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行业是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其中生物技术行业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初,全球有超过6,800家拥有活跃研发管线的制药企业,全球研发管线中共有约24,000种药物。发现新药和改进现有药物对行业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但新药上市过程漫长、复杂且成本高昂。
研发投资的激增
突破性研究的成本日益攀升:美国制药行业年研发投入总额约达1,000亿美元。一些金融专家认为这种投入具有浪费性,指出行业将超过五分之一的营收用于研发项目。需要明确的是,投入并不自动转化为利润,研发投入的平均回报率较低。在生物制药领域,市值较大的公司过去十年间研发回报率持续下降。因此,将研发活动外包给合同方已成为行业的主要趋势之一。
企业为何投入研发
截至2025年初,美国制药公司辉瑞拥有最大的研发管线,其产品组合包含270多种药物。许多企业依靠发现未知药物来充实研发管线,但为现有产品增值同样重要。在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制药公司通过率先推出安全产品获益显著,部分企业的市值因此增加。
研发管线特征
研发管线充满挑战。以美国为例,新药从二期临床进展到三期临床的成功率不足30%。制药企业持续在抗癌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免疫肿瘤治疗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的治疗领域。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增长趋势预计将持续多年,但以合成化学为主要来源的药物仍占据研发管线约50%的份额。
研发成本与风险
美国新药开发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全球研发支出2023年达3010亿美元,默沙东以179亿美元研发支出位居2024年榜首。尽管研发强度(占营收比)达21.4%,但临床试验周期从2020-2024年平均达24个月,后期研发项目回报率持续下降。
外包趋势
合同研究组织(CRO)市场规模预计2032年达1,200亿美元。全球前五大合同开发与制造企业(CDMO)2023年营收合计超300亿美元。82%的生物制药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外包部分药物开发活动,中小型企业的临床开发外包率超过75%。
公众认知
美国成年人中63%愿意每周多支付1美元税款支持医疗研究,但仅有38%能准确说出医学研究机构名称。在新冠疫情中,71%受访者认可制药公司的疫苗开发表现,但公众对私人医疗研发投入的政府支持重要性认知呈现两极分化。
行业挑战与展望
截至2025年,全球有12,704种药物处于临床前阶段,乳腺癌治疗领域研发管线最为庞大。主要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呈现分化趋势:辉瑞108亿美元、艾伯维128亿美元的研发支出构成行业第二梯队。随着合成生物学和mRNA技术的突破,全球研发管线正经历从传统化学药物向生物技术药物的战略转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