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强迫症的标准治疗方法(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暴露反应预防疗法ERP)对约25%的难治性患者效果有限。针对这一临床需求,研究人员正聚焦于调节大脑谷氨酸系统的新型药物开发。
SSRIs类抗抑郁药物(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是强迫症一线治疗药物,但约30-40%患者对其无效或存在副作用。当前研究转向开发作用于其他神经递质系统的药物,其中谷氨酸系统的研究最为突出。遗传学研究发现,负责维持谷氨酸水平的脑蛋白基因异常与强迫症相关;脑脊液检测显示部分患者谷氨酸水平升高;磁共振波谱成像也证实特定脑区存在谷氨酸水平异常。
已有小型临床试验显示,作用于谷氨酸系统的利鲁唑、美金刚、N-乙酰半胱氨酸和托吡酯等药物对难治性患者具有初步疗效。其中美金刚通过作用于NMDA受体展现出治疗潜力,而氯胺酮(ketamine)的快速抗抑郁效应引发关注,但其对强迫症的疗效仍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未发现显著效果,而最新研究提示可能对特定患者有效。
针对NMDA受体的辅助治疗研究取得突破:甘氨酸补充疗法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疗效,但高剂量引发恶心等副作用。其衍生物肌氨酸(sarcosine)通过抑制甘氨酸再摄取提升脑内浓度,在开放标签试验中展现治疗潜力。新一代特异性更强的甘氨酸再摄取抑制剂正在研发中,其中罗氏公司开发的bitopertin(原用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正在进行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
由罗氏公司资助的Skylyte临床试验项目正在招募SSRI治疗无效的强迫症患者。这项研究具有双重意义:其一,验证全新作用机制药物的疗效;其二,标志着制药行业十余年来首次重启强迫症药物开发。当前研究团队已在美国多个研究中心启动患者招募,研究者同时声明在试验设计阶段接受罗氏公司不超过5000美元的咨询费。
耶鲁大学OCD研究中心和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指出,尽管难治性患者仍面临重大治疗挑战,但谷氨酸系统药物的研发进展带来了新希望。制药业的重新投入与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深化相结合,可能推动新一代抗强迫症药物的诞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