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研究,当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通过"呕吐"方式排出内部物质来加速愈合过程。这种被称为"细胞导泻作用(cathartocytosis)"的应急机制虽然能帮助细胞快速清理内部环境,但可能与癌症等疾病存在关联。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胃肠病学家Jeffrey W. Brown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探索"泛生作用(paligenosis)"这一新型细胞修复机制时发现了该现象。所谓泛生作用,是指成熟细胞在损伤刺激下会逆转为类似干细胞的原始状态。研究发现,细胞并非通过渐进式清理方式,而是采取这种快速排出废物的方式,帮助细胞更快进入具有增殖能力的原始状态。
"受伤后,细胞需要迅速执行修复任务,但原有的成熟功能结构反而会阻碍这个过程。"Brown解释道,"这种细胞清洗机制能让细胞快速摆脱复杂结构,转变为具备快速增殖能力的原始细胞。我们首先在胃肠道发现该机制,推测其他组织也可能存在类似现象。"
研究人员最初假设泛生作用的清理过程发生在溶酶体(负责渐进式分解废物的细胞器)内,但反复观察到正在经历泛生作用的细胞外部存在大量细胞碎片。通过胃损伤小鼠模型实验,他们证实这种"细胞呕吐"现象是泛生作用的固有特征。
贝勒医学院胃肠病学家Jason C. Mills指出,这种快速清理机制存在代价。大量废物的快速释放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和癌症风险增加。"胃部细胞寿命较长,衰老细胞会积累基因突变。若大量携带突变的细胞在损伤修复中反复进入干细胞状态,加之炎症刺激,可能增加有害突变积累并引发癌症。"
研究同时提示,该机制可能为临床提供新的检测靶点。Brown表示:"深入理解该过程后,我们或可开发促进愈合的疗法,同时在慢性损伤情况下阻断受损细胞的持续性导泻作用,从而预防癌症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细胞报告》期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