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试验显示无人机递送除颤器比救护车更快,但存活率取决于调度员指导改进和旁观者使用信心
研究:无人机递送自动体外除颤器用于院外心脏骤停应急响应的模拟研究。图片来源:EEs sarawuth/Shutterstock.com
无人机可执行航拍摄影、敏感区域巡逻和医疗物资投送等任务。最新应用是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递送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为院前急救争取时间。发表在《复苏进展》期刊的研究评估了无人机在此类紧急情况中的应用效果。
引言
每10位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中约有9人无法存活至出院或发病30天内。若旁观者能及时实施心肺复苏(CPR)并使用AED重启心脏,存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概率将提升一倍。
目前旁观者使用AED面临三大难题:难以定位公共AED设备(仅5%-22%民众知晓最近AED位置)、设备可达性差(59%设备难以快速获取)以及事发地点与AED距离较远(仅3%-25%病例发生在AED周边)。无人机递送AED相较救护车可缩短设备到达时间,且具备用户友好特性。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已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
然而此前研究发现调度员需获得更多支持。本研究旨在解析阻碍旁观者有效使用无人机递送AED的关键问题。
研究方法
模拟从拨打999急救电话开始的OHCA场景。当系统判定需使用AED时,即刻调派具备"超视距自主飞行"(BVLOS)能力的无人机。无人机操作员实时向急救调度员通报飞行进度。
招募的志愿者需具备CPR或AED操作能力,但近期接受培训比例不一:64%过去5年接受过CPR培训,36%接受过AED培训。研究通过视频记录、电话录音和模拟后访谈评估操作表现。
研究设计
- 无人机装载AED在远程站点待命
- 研究人员模拟拨打急救电话
- 无人机抵达现场并下放AED
- 无人机离场后旁观者安全取回AED
研究结果
11次单人旁观者模拟急救中,受试者以62岁男性为主,仅1人有实际使用AED救助OHCA患者的经验。
9次模拟成功通过无人机递送AED。从呼叫到完成首次除颤平均耗时9分13秒,其中:
- 呼叫至调度耗时1分28秒
- 调度至起飞耗时49秒
- 呼叫至起飞总耗时2分18秒
- 无人机抵达现场至首次除颤耗时4分35秒(主要耗时环节:设备下放、分离及无人机离场)
期间CPR中断时间达2分32秒,其中16秒用于取回设备,其余时间消耗在设备拆解、贴附和除颤操作上。设备取用相对简便,但无人机噪音干扰了部分通话清晰度,影响CPR操作节奏。
主要操作难点:
- AED便携箱设计复杂,81%参与者认为难以快速开启
- 设备下放速度缓慢导致等待延长
- 调度员未提供具体设备操作指导,导致23%旁观者未正确使用设备
结论
研究验证了自主无人机递送AED至模拟OHCA现场的可行性,显示从呼叫到设备到达的响应速度优势。但旁观者在操作指导理解(28%通话存在理解困难)和CPR连续性维护方面仍存在显著挑战。
尽管无人机部署速度快,但现场操作环节导致4分35秒额外延迟,总CPR中断时间达2分32秒。研究建议:
- 强化调度员AED专项培训
- 优化AED便携箱设计
- 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引
- 完善无人机医疗设备整合体系
研究团队特别指出:"旁观者和调度员需获得与设备递送同等强度的支持"。尽管设备取用仅耗时16秒,但操作指导缺失可能导致设备使用失败。
未来研究需重点解决:
- 天气和技术故障导致的32%任务中断率
- 通信中断引发的自动返航问题
- 患者存活率提升效果验证
- 与英国航空管理局等监管机构的协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