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社会因素改变肠道与大脑,促使体重增加
研究发现社会压力因素驱动肥胖的生物学机制
当科学家研究肥胖和体重管理时,通常关注基因遗传、缺乏运动和不良饮食习惯。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压力、逆境、社交孤立和社会不平等会创造特定生物环境,使美国约40%成年人面临肥胖风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卫生系统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综述发现,收入水平、教育资源、医疗可及性、居住环境、歧视经历、童年创伤、社交隔离等社会挑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脑神经通路重塑,从而增强炎症反应、激发食欲信号并改变脑化学物质,最终形成"过度摄食"的生理机制。
研究首席作者、UCLA古德曼-卢斯金微生物组中心联合主任阿帕娜·丘奇博士指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如营养食品获取、运动安全空间、教育资源、基础卫生设施、超市覆盖和医疗服务质量——是肥胖风险的核心驱动因素,这凸显出必须改善民众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该机制的核心是脑-肠-微生物组轴(brain-gut-microbiome axis)的交互作用。通过食欲激素、炎症标志物和神经活性代谢物等信号分子,环境压力不仅改变饮食行为和代谢模式,还重塑大脑渴求机制和运动意愿。
研究揭示的多个关键发现包括:
- 经济困境迫使依赖廉价高热量加工食品,此类食物会改变奖赏、动机和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回路,甚至降低灰质体积从而削弱自控力
- 不良饮食和慢性压力导致微生物组失衡引发炎症,进一步降低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形成情绪性进食和超加工食品依赖的恶性循环
- 种族歧视、暴力和社交孤立等慢性压力源直接重塑脑通路和微生物组,即使无饮食改变也会提升肥胖风险
- 孕期和童年期压力可能在子宫内就干扰脑肠通讯网络,为终身肥胖风险埋下伏笔
"我们的发现表明对抗肥胖需超越个人选择范畴,必须认识到社会环境力量对肠道健康和行为模式的根本性影响。"丘奇强调,"逆转美国肥胖流行病需要双轨策略——提供个性化公平医疗服务的同时,推行解决根本病因的系统性政策改革。"
研究团队建议:在政策层面需优先改善弱势社区的营养食品供应、运动安全环境和医疗教育可及性;在个体层面可采取食用经济型营养食品、加强社交联系、培养减压习惯(如自然疗愈或写作)等干预措施。研究还发现社区劣势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有害菌群增加密切相关,这进一步加剧代谢紊乱和疾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还引用耶鲁医学院2023年数据指出:尽管GLP-1类药物对体重管理效果显著,但仅有不足3%符合条件患者能负担该药费用,政府医保覆盖不足成为主要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因肥胖相关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达370万人,美国肥胖医疗支出已高达1730亿美元。研究已发表于《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期刊。
丘奇博士特别建议临床医生应将环境风险筛查(包括社交隔离、食物不安全、压力史)纳入治疗方案,通过理解这些累积演化的社会生物学影响,制定更精准的个性化诊疗计划,帮助患者实现长期健康管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