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配给可能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今日医疗新闻高级撰稿人尼科尔·卢 报道
2025年10月23日 • 阅读时间3分钟
关键要点
- 研究人员追溯评估了二战后英国糖配给政策对心血管健康的长期影响。
- 该限制糖摄入时期出生的婴儿,在40岁后成年期心血管风险显著降低。
- 受孕后前1000天处于糖配给期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0%,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5%。
研究发现,成年期心血管健康状况与从胎儿期至幼儿期的糖摄入限制密切相关。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中,在二战糖配给时期(子宫内及出生后1-2年)接触糖限制的人群,40岁后心血管风险较从未经历糖配给者显著降低:
- 心血管疾病(风险比0.80)
- 心肌梗死(风险比0.75)
- 心力衰竭(风险比0.74)
- 心房颤动(风险比0.76)
- 中风(风险比0.69)
-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风险比0.73)
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杨创(Chuang Yang)医学博士及其团队补充指出,尽管心脏磁共振参数差异较小,但童年经历糖配给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呈现积极变化: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增加0.73毫升/平方米,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0.84%。
研究作者在《英国医学杂志》中写道:“通过将受孕后前1000天的糖配给与成年期心脏功能改善明确关联,我们的结果表明,生命早期精准营养干预策略对提升心脏功能具有潜在价值。”
杨创团队对二战后英国全国糖配给结束前后受孕者进行了准实验分析。当时几乎所有人群(包括孕妇)每周仅获配约8盎司糖和每月12盎司甜食,但2岁以下儿童未获配糖或甜食。英国糖配给制度于1953年9月终止。
此前已有自然实验研究证实,早期糖配给与较低的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率相关——这两种心血管疾病重要风险因素。本报告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和高血压共同介导了糖配给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31.1%,而出生体重仅贡献2.2%。
总体而言,杨创团队的研究与日增证据一致:生命极早期暴露对成年疾病具有深远持久影响。研究团队指出:“生命前1000天代谢与心血管系统的成熟期展现出卓越可塑性,其发育轨迹对营养输入、内分泌信号及整体环境条件高度敏感。更重要的是,在生命前1000天实施营养干预,比成年后管理非传染性疾病更具成本效益和长期健康收益。”
控制孕产妇饮食及婴儿食品的糖含量,成为此类营养干预的关键。“与天然无糖的母乳不同,市售婴儿食品、配方奶粉及其他婴幼儿常食用商品往往含蔗糖等添加糖。抽样调查显示,74%的测试婴儿食品每份添加糖热量占比≥20%。许多产品面向婴儿营销,实际含糖量常高于营养标签标注值,远超婴儿期每日推荐摄入量。”研究作者警告道。
研究团队分析了2006至2010年间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招募的40-70岁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记录。该准实验设计依据出生年份判断个体早期是否经历糖配给。
63,433名参与者中,40,063人归为糖配给暴露组,23,370人为非暴露组。队列平均招募年龄54.6岁,女性占56.9%。研究使用的心脏磁共振扫描在初次随访平均8.8年后进行。
杨创团队发现:糖配给暴露时间越长,成年后心血管风险越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除外),且心血管事件发病年龄显著推迟。
除观察性研究固有局限外,研究主要限制包括缺乏详细的个体食物摄入数据,以及对现代饮食习惯不同人群的外推存疑。研究团队同时指出,糖配给与临床结果关联的生物学机制仍 largely 未知——尽管部分机制已被提出。
“孕期母体高血糖减少可能降低胎儿胰岛素分泌,避免心肌细胞肥大、血管硬化及心脏重构异常等不良适应。母体糖摄入减少还可能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这对胎儿血管发育至关重要。”研究作者强调。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