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今夜躺在床榻,体内正经历着一场微观世界的喧嚣。从皮肤表面到消化道深处,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在剧烈活动。这些生活在肠道和口腔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群落——即人体微生物群——不仅能影响睡眠时长,还可能通过调节昼夜节律改变睡眠质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Jennifer Martin指出:"传统观点认为睡眠障碍破坏微生物组,但新证据显示二者存在双向作用。"近期研究显示,口腔微生物多样性高的青少年平均睡眠时间更长,而慢性失眠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正常人,这种差异与免疫系统减弱及糖脂代谢异常相关,可能增加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
英国健康科技公司Zoe的数据显示,存在"社交时差"(作息周期在工作日与周末差异显著)的人群,其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作息规律者存在显著差异。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Kenneth Wright教授解释:"生物钟紊乱会引发肠胃不适和代谢疾病,这在急救人员、军人等轮班工作者中尤为常见,而微生物组紊乱可能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伦敦国王学院Sarah Berry教授的研究揭示,睡眠不足者会通过增加糖分摄入改变微生物生态,但这种饮食变化仅能解释部分菌群丰度差异。佛罗里达诺瓦东南大学Jaime Tartar团队发现,厚壁菌门中的15个菌群与不同睡眠指标呈特定关联,其中某些菌种可改善睡眠,而另一些则会破坏睡眠。
粪便移植研究为微生物影响睡眠提供了直接证据:移植了失眠患者肠道菌群的小鼠表现出睡眠紊乱行为,而中国学者的临床试验显示粪便移植可改善慢性失眠。此外,益生菌和益生元展现出治疗潜力,一项涉及399名健康英国成年人的试验表明,补充特定益生元混合物可提升主观睡眠质量。
尽管如此,Martin教授强调需要更严谨的对照试验验证微生物疗法的有效性。当前认知行为疗法对30%的失眠患者无效,而益生菌可能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新解决方案。科罗拉多大学Wright教授总结:"生物钟紊乱普遍存在,从航空旅行到老龄化疾病都涉及这一机制,微生物干预可能惠及广泛人群。"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