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学院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心理健康呈现显著昼夜节律特征——早晨整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最佳,而午夜降至最低点。这项发表于《BMJ心理健康期刊》的研究发现,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人生价值感均在清晨达到峰值,且周末早晨表现尤为突出,但冬季各项指标显著下降,印证了季节性情绪失调(SAD)的临床观察。
研究团队分析了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集的49,218名成年人数据,通过追踪"过去一周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人生价值感"等自我评估指标,揭示出三大核心发现:
- 每日心理健康呈现"晨高夜低"模式,午夜时分抑郁焦虑症状最明显
- 周末早晨幸福感达巅峰(周日最低焦虑症状)
- 冬季孤独感最强,抑郁焦虑症状加剧,幸福指数降至全年谷底
主要研究者菲菲·布(Feifei Bu)指出:"即便考虑疫情特殊时期的影响,早晨心理健康优势的规律依然成立。这种模式具有跨时期稳定性,与疫情前研究结果高度吻合。"
研究团队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情绪波动起关键作用:
- 冬季冷干气候与低日照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素分泌(调节情绪的关键神经递质)
- 社会文化周期(节日活动、就业模式)加剧季节性情绪波动
- 夜间褪黑素分泌提前引发嗜睡倾向,影响昼夜节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日早晨的心理健康状态达到全年观测峰值。研究团队认为这与周末作息调整、工作压力释放及社会活动模式变化密切相关。而冬季日照时长缩减导致的血清素水平下降,与季节性情绪失调的临床表现高度一致。
"我们的研究不仅验证了传统认知——早起有益心理健康,更量化了不同时间段的情绪变化规律。"布博士强调,"建议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增加晨间光照和优化日间活动安排来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