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输出型心力衰竭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病类型,影响着不到1%的求诊心脏疾病患者。与典型心力衰竭(心脏泵血不足)不同,该病初期心脏泵血功能正常,但因身体对血流需求激增而无法维持。
该病得名于其异常高的心脏输出量。正常心脏每分钟泵出5-6升血液,而患者的心脏每分钟泵出8升以上。这种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心肌疲劳,出现与其他心力衰竭相似的症状。
当某些疾病导致血管异常扩张或形成异常血流模式时,心脏会因应对氧需求激增或血液短路循环而过度工作。以下八种基础疾病是主要诱因:
八大主要病因
- 肥胖(BMI>30):最常见病因。体重增加迫使心脏为额外组织供血,同时代谢异常加剧循环负担。
- 肝病(尤其肝硬化):肝组织损伤改变血流模式,形成动静脉异常分流。
- 动静脉瘘/分流:动脉静脉间异常直接连接,导致血液绕过毛细血管床,显著增加回心血量。
- 严重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迫使心脏通过增加输出量维持组织供氧。
- 肺部疾病:慢性肺部病变影响氧交换,长期加重心脏泵血需求。
- 败血症:全身感染引发炎症反应,干扰血流并增加代谢需求。
- 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率飙升导致全身氧和营养需求激增。
- 罕见血液病:通过影响循环和代谢需求起病,但相较其他病因更为少见。
典型症状
- 端坐呼吸:平卧时因肺部淤血加重呼吸困难
- 进行性乏力:心肌逐渐无法满足组织供氧需求
- 下肢水肿:重力作用下液体积聚于腿部、脚踝和足部
- 心悸与心动过速:心脏代偿性加速跳动的临床表现
诊疗策略
诊断需结合体检、病史及心电图、心脏影像等专项检查。治疗重点在于根治原发疾病:
- 急症处理包括利尿剂消肿、氧疗及心脏支持药物
- 长期疗效取决于病因治疗(如肥胖减重、肝病管理、甲状腺功能调节)
- 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肥胖相关病例五年生存率可达70%
预防与预后
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潜在风险。控制体重是预防首要措施,因其占病因的主导地位。预后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肥胖患者通常预后较好,而肝病或复杂疾病患者则需长期管理。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