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生素能否预防精神分裂症?Could a Common Antibiotic Prevent Schizophrenia?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www.medscape.com美国 - 英语2025-11-10 01:23:14 - 阅读时长6分钟 - 2741字
本文深入探讨了《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创新研究,该研究利用芬兰国家健康数据库进行目标试验模拟,分析青少年时期使用多西环素对精神分裂症预防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服用多西环素的青少年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较使用其他抗生素者降低20%-50%,且中等剂量组风险降幅最大。然而,作者指出研究可能存在碰撞偏倚等方法学局限,例如因限定于有精神科就诊史的青少年群体而导致的混杂因素,因此结果需谨慎解读。若该发现经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多西环素或将成为首个廉价、广泛可用且低风险的精神分裂症预防手段,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新希望,但当前仍需更多研究确认其因果关系及剂量效应。
精神分裂症多西环素抗生素预防健康芬兰健康数据库突触修剪弓形虫碰撞偏倚随机对照试验
常见抗生素能否预防精神分裂症?

常见抗生素能否预防精神分裂症?

F. Perry Wilson 医学博士、理学硕士

作者

F. Perry Wilson 医学博士、理学硕士,耶鲁医学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医学系副教授;耶鲁医学院临床与转化研究加速器主任,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披露:F. Perry Wilson 医学博士、理学硕士未披露任何相关财务关系。

2025年11月05日

本文字稿已编辑以提高清晰度。

欢迎收听《Impact Factor》栏目,这是您每周获取医学研究新发现的评论节目。我是耶鲁医学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的F. Perry Wilson医学博士。

儿童时期使用多西环素或许能预防未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等等……什么?

作为每周撰写此专栏的“幕后故事”,我需要通读数十项最新发表的医学研究,以寻找有趣、重要或奇特的发现。有时,某些结论会让我脱口而出:“这不可能正确。”这个关于多西环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似乎就不可信。真的吗?

在深入探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发表的这项研究——“青少年精神科患者使用多西环素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目标试验模拟”之前,我们不妨先退一步,重新审视先验认知:抗生素(尤其是四环素类)是否可能对大脑产生实质性影响?

若从更广视角思考,这其实并非天方夜谭。首先,大脑结构极其复杂,某种药物对大脑乃至患者感知和行为的影响,往往难以预测,除非实际应用于人体。诚然,血脑屏障会阻挡许多分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但大量药物仍能顺利穿透,多西环素正是其中之一。

但为何一种抗生素——即使能穿过血脑屏障——会与精神分裂症相关?你可能和我一样在想: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是否由病原体感染引发?

我们并非首个提出此假设的人。事实上,在20世纪早期,这曾是主流观点。

然而,随着病原体检测技术的进步,感染导致精神疾病的证据日益薄弱。尽管如此,该假说仍未消亡。2008年的一篇综述文章重点探讨了部分可能性,核心聚焦于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最密切的病原体——弓形虫(Toxoplasma)。

不过别太兴奋,因为多西环素对弓形虫的抑制作用微弱。因此,若要相信我即将展示的结果,我们需要另寻解释。让我们深入探究。

新数据源自一项目标试验模拟研究,利用芬兰全国健康数据库的坚实基础。该数据库囊括了所有芬兰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健康信息——这是全民医疗体系的副产品之一。

研究人员并非凭空选择多西环素。部分动物实验和观察性人类研究提示,多西环素及其同类药物米诺环素(minocycline)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部分基础科学机制表明,多西环素能下调突触修剪(synaptic pruning)——即生理性的弱神经连接清除过程,以促进强连接的发展。通常这是有益的,但精神分裂症可能由过度突触修剪引发或加剧,因此调控该过程的药物或具治疗价值。

不过,研究人员并未分析芬兰全人群的精神分裂症发生率,而是聚焦于1987至1997年出生的青少年,以确保足够随访时间观察疾病发展。他们还将分析限定于至少有一次精神科就诊记录的青少年。作者指出,该群体精神分裂症风险较高——事实上,近半数芬兰精神疾病确诊者青少年期均有精神科就诊史。但需留意,这一看似合理的决策可能在分析中埋下隐患。

在该人群中,研究者进一步限定为曾至少开具一种抗生素处方的个体。我赞同这一选择。若仅比较使用与未使用多西环素者,可能引入偏倚(例如,使用多西环素者或更易获得医疗服务,或更易感染)。采用活性对照药——另一种抗生素——是合理的设计选择。

总计纳入52,786名青少年,约三分之一曾处方多西环素(中位总剂量1500毫克,相当于两周疗程),其余则使用其他抗生素。

多西环素使用者基线特征差异显著:女性比例更高、入组时年龄更大、情绪障碍发生率更高。主要分析中已通过统计方法校正这些因素。

历经上述步骤,核心结果如下:

15年间,未使用多西环素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风险为2.74%;低剂量暴露组为2.22%,中等剂量组(≤3000毫克)降至1.42%,最高剂量组(>3000毫克)为2.0%。

相对而言,精神分裂症病例减少20%-50%,意义不容小觑。

当分析限定于需住院精神科服务的高风险青少年群体时,效果更为显著。

若此为因果效应,这将是精神分裂症的首个预防性治疗方案。同时,它具备廉价、广泛可用且相对低风险的优势,意义重大。

但这是因果关系吗?

研究者有效排除了部分常见偏倚。主要混杂因素可能是痤疮,因这是青少年处方多西环素的主因。但通过重复分析非四环素类痤疮药物,未发现精神分裂症保护效应,表明痤疮本身或其治疗并非保护因素。

这并非随机对照试验,故需警惕未校正的组间差异(可能导致多西环素组整体更健康)。为验证此点,研究者进行了阴性对照分析,考察多西环素对预防神经性厌食症的影响——未发现相关信号。目前看来合理。

但我仍有疑虑。首先,此处几乎无剂量-效应证据。高剂量产生更强效果虽非因果关系的普适标志,但若存在则增强说服力。

第二个问题与前文提及的设计选择相关——将分析限定于有精神科就诊史的青少年。这极易引发“碰撞偏倚”(collider bias)。原理如下:

假设多西环素实际对精神分裂症无任何影响,但会轻微增加需精神科就诊的风险(例如引发部分青少年轻度抑郁)。注意:这仅是为说明偏倚机制的假设。

现取一群青少年,部分使用多西环素,部分未使用。某些服用者可能比原本更抑郁。其中一些处于需精神科服务临界点但尚未达到者,可能因此跨过门槛。他们进入“有精神科就诊史”群体,但实质上是该群体中最健康的——若无多西环素,他们本无需就诊。

此时,限定于该就诊群体分析,多西环素使用者显得更健康。你可能误判多西环素具保护作用,实则不然。碰撞偏倚极其隐蔽。

公平而言,若此偏倚主导全部结果,预期多西环素组其他结局(如厌食症)亦更优。但一个简单验证是:仅纳入首次抗生素处方在精神科就诊之后的青少年。作者应掌握此数据,但未予报告。

鉴于精神分裂症的极高风险,任何预防希望均不应忽视。本研究颇具前景,有望推动针对高风险青少年的神经保护措施研究。它可能正确吗?起初我不以为然。如今我仍持相当怀疑态度,但重要发现常藏于显眼处,故我保持希望,静待重复验证,并期待真实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

F. Perry Wilson 医学博士、理学硕士是医学与公共卫生副教授,耶鲁临床与转化研究加速器主任。其科学传播作品见于《赫芬顿邮报》、NPR及Medscape。他在@fperrywilson发布动态,著作《医学如何运作及其失效之时》现已出版。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