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牙周红肿、疼痛的时候,会发现下巴或下颌附近的淋巴结肿起来,摸起来有点痛,这其实是身体在应对牙周感染的正常免疫反应。但不少人会疑惑:牙周的问题怎么会连累淋巴结?又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疑惑,帮大家读懂身体的“报警信号”。
为什么牙周发炎会连累淋巴结?
当牙周出现急性炎症时,牙周袋里的有害细菌和它们释放的毒素,会通过局部血管网激活免疫防御系统,释放吸引免疫细胞的信号,让免疫细胞聚集过来“战斗”。而下巴、下颌附近的淋巴结是身体的“免疫哨兵”,负责识别有害物、启动免疫反应——这个过程会让淋巴结里的组织增生、产生更多免疫细胞,所以就会肿大。
具体来说,炎症连累淋巴结主要有三个原因:
- 免疫激活:T细胞、巨噬细胞(都是对抗病菌的免疫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会释放干扰素-γ,让淋巴结里专门产生免疫细胞的区域变大。
- 血管变化:炎症物质会让小血管变“通透”,血液里的蛋白渗出来,和有害物质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堆积在淋巴结里引发反应。
- 淋巴引流:颈部淋巴结是牙周淋巴液的“第一站”,会接收来自牙周的免疫细胞(带着有害物信息),从而出现增生。
牙周炎急性期,淋巴结会有哪些表现?
当牙周炎症突破局部防御后,附近淋巴结会因“帮忙对抗炎症”而肿大。据观察,约35%的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比如低烧(37.5-38.3℃),体内反应炎症的C反应蛋白也会升高。肿大的淋巴结一般直径1-2厘米,摸起来不软不硬、能推动,按压痛感中等(用常用疼痛评分法在4-6分之间)。
这些情况要警惕,可能是病情加重:
- 淋巴结持续增大,直径超过2厘米;
- 淋巴结附近皮肤发烫、发红;
- 张嘴困难,幅度不到3.5厘米(约两指宽);
- 体温持续超过38.5℃达48小时以上。
出现淋巴结肿大,该怎么处理?
急性期:先控制炎症
- 局部护理:
- 用含氯己定的含漱液漱口,抑制口腔有害细菌;
-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肿大淋巴结,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缓解肿胀;
- 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 专业治疗要及时:
急性症状缓解(通常7-10天)后,要做系统牙周治疗,包括全口洁治(清牙龈上方牙石)、龈下刮治(清牙周袋细菌)、根面平整(去牙齿根部感染牙骨质)。
长期维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 日常清洁要做好:
记住“3×3×3”原则:每天刷3次牙(餐后立刻刷)、每次3分钟(用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刷牙龈与牙齿交界)、每3个月换牙刷。 - 高危人群定期查:
糖尿病患者、吸烟者等高危人群,每3-4个月要做这些检查:牙周探诊(测牙周袋深度)、菌斑显色(看牙菌斑多少)、唾液微生物检测(查有害细菌)。 - 调节口腔菌群: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唾液链球菌K12的益生菌制剂,平衡口腔细菌环境。
现在有哪些新方法帮我们管理病情?
数字化牙周记录系统能通过三维探诊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动态监测病情。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后85%-92%的患者,4周内淋巴结体积会缩小一半以上。不过要注意:约15%慢性牙周炎患者可能出现“无症状淋巴结增生”,需做高频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区分,避免误判。
总之,牙周发炎引发淋巴结肿大是正常免疫反应,但如果出现淋巴结持续增大、发烧不退、皮肤发红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平时做好口腔清洁、定期检查牙周,才能从根源减少问题——保护好牙周,就是保护全身免疫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