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A突发别大意!黄金4.5小时急救方案与防护关键
2025-09-01 16:53:52阅读时长3分钟1397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警示信号,和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类似。根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我国每年约240万人发生TIA,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35%,50岁以上人群风险明显增加。接下来我们说说这个病的识别要点、紧急处理方法和日常防控重点。
典型表现:突然出现、一过性的神经症状
TIA发作时,神经功能障碍是突然发生且只影响身体局部的,常见症状有:
- 一侧脸耷拉、没力气(比如嘴角歪了);
- 一只胳膊抬不起来或举着坚持不了10秒;
- 说话含糊不清,或者想说的话说不出来;
- 一只眼睛突然看不清,或眼前像被挡了一块;
- 突然头晕得站不稳、走不了直线;
- 短暂昏迷(几秒到几分钟就醒)。
这些症状最关键的特点是“一过性”——通常24小时内会完全缓解。医生筛查时,常通过“单侧脸瘫、单侧胳膊没力气、说话困难”三个指标判断,准确性能到89%。
急性期:记住“120”原则,越快送医越好
脑子缺血后,有一块“半暗带”区域是能挽救的,治疗越及时,救回来的脑细胞越多:
- 静脉溶栓要在发病4.5小时内做;
- 部分患者做血管内治疗(比如取栓),时间可延长到24小时;
- 每延迟1分钟,大概会损失190万个神经元和140亿个突触。
现场急救要记“120”:看1(一侧脸瘫)、查2(两只胳膊力气不一样)、马上打0(120)。具体操作:
- 让患者半躺(45度左右),帮脑子更顺畅供血;
- 一直测血压,尽量控制在140-150mmHg之间;
- 若要静脉溶栓,没有禁忌症的话可以嚼服阿司匹林。
为什么会得TIA?主要和三类问题有关
TIA的发病原因主要分三种:
- 动脉斑块脱落(占70%):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的斑块掉下来,堵了小血管;
- 心脏血栓(占15%):比如房颤患者,心脏里的血栓脱落,顺着血流堵到脑血管;
- 血液太稠:比如高凝状态、红细胞太多,血流变慢堵了血管。
另外,有家族史的人要注意——带APOE ε4基因的人,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建议40岁以上、家里有人得过脑血管病的人,定期查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比如用TCD加体位改变试验)。
治疗:急性期救急,长期要“治本”
现在TIA的管理讲究“三位一体”:
- 急性期:静脉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尽快打通血管;
- 治病因: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70%,可能要做内膜剥脱术或放支架;如果是心脏问题(比如房颤)引起的,要抗凝治疗;
- 早康复:发病48小时后就可以开始运动训练(比如按Brunnstrom分期练肢体力量),还有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反应力)的训练。
预防:按“红黄绿”分层,针对性防控
根据风险高低,TIA的预防分三级:
红色警戒(极高危):
-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
- 抗凝治疗的话,INR(凝血指标)保持2-3之间。
黄色预警(中危):
- 每年查一次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 做颈动脉超声,看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提示斑块风险);
- 查同型半胱氨酸,超过15μmol/L要干预。
绿色防护(低危):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 吃地中海饮食(多吃橄榄油、鱼、蔬菜,少红肉);
- 每天喝够2000ml水,避免血液太稠。
康复误区要避开,家庭准备不能少
常见误区:
- 症状好了就停药——抗血小板治疗至少要坚持90天;
- 依赖保健品代替药物——比如ω-3脂肪酸得和他汀一起用才有效;
- 忽略心理问题——35%的患者会出现卒中后抑郁,要及时评估。
家庭应急准备:
- 备一台误差小的电子血压计(误差±3mmHg以内);
- 指尖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94%);
- 急救卡(写清楚用药史、过敏史,方便医生快速处理)。
现在有些可穿戴设备能监测脑血流,若血流速度下降15%会报警,能帮着提前预警。
总的来说,TIA虽然症状会自己缓解,但它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约1/3的TIA患者会在1年内得脑梗死。早识别、早送医,平时按风险分层做好预防,坚持康复和随访,才能真正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