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致命杀手”,它的发生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以及睡眠呼吸暂停、情绪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中风的风险因素、快速识别方法、康复要点和预防策略,能帮我们提前做好准备,降低它的危害。
哪些人容易被脑卒中“盯上”?
很多常见问题会悄悄增加中风风险: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超过140/90mmHg,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会被高压血流反复冲击而“受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血液会变稠、流动变慢;血脂异常的人,血管里容易长“斑块”——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会让脑血管要么堵(缺血性中风)要么破(出血性中风)的风险翻倍。
还有睡眠时老打呼噜、频繁暂停呼吸的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晚上反复缺氧会损伤血管内皮,得中风的风险是健康人的3倍。
情绪波动也很危险:约40%的中风发生在情绪剧烈波动(比如暴怒、狂喜)后的2小时内。中医说的“气血逆乱”,其实和现代医学讲的“情绪激动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痉挛”是一个道理,所以管好情绪能防中风。
突发中风,记住“时间就是大脑”
中风发作后,每耽误一分钟,就会有更多脑细胞死亡。如果出现单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笑的时候一边嘴角下拉)、说话含糊不清(想说“喝水”却讲成“河睡”),一定要立刻送医:发病6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能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现在介入技术进步,机械取栓结合影像学检查,能把救治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教大家一个简单的“120”识别法:1看(看面部是否对称,皱眉头、微笑时两边有没有不一样)、2查(查两只胳膊能不能平举,是不是一只抬不起来或很快下垂)、0听(听说话是不是清晰,有没有大舌头或说不出话)。只要有一项异常,立刻打120,别等“再等等看”。
中风后康复,抓住“前3个月黄金期”
中风后的神经修复有“黄金期”——发病后的前3个月,这时做系统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恢复功能:
- 摆对姿势(良肢位):比如仰卧时把胳膊伸直、手心向上,腿稍微弯曲,能降低60%的关节挛缩(手伸不开、腿弯不回来)风险;
- 被动运动辅助:用仪器帮助做持续的被动运动,能让肌肉萎缩的速度减慢40%;
- 水中康复: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适合早期练站立或走路,水温32-34℃时,患者的运动耐受性会提高27%,更容易坚持。
中医外治也有用:电针刺激穴位能改善神经传导,艾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临床试验显示,常规康复加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衡量恢复情况的指标)比单纯康复的人高23%。
预防中风,分“三级”层层把关
预防中风要分“三级”,针对性保护脑血管:
- 一级预防(没发病时防):重点控“三高”,比如用动态血压监测(带仪器测24小时血压)能掌握血压波动规律;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打太极拳、跳广场舞),能降低35%的中风风险。
- 二级预防(得过中风,防复发):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遵医嘱),能把复发风险降低60%。
- 三级预防(康复期防再发):定期做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早发现脑血管狭窄;练8周八段锦,能让颈动脉内壁厚度减少0.03mm(厚度增加提示斑块进展,减少一点就能延缓血管硬化)。
吃对饭,帮血管“减负担”
饮食是预防中风的基础,选对吃法能帮血管“轻装”:
- 地中海饮食:每周吃300g深海鱼(三文鱼、鳕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每天15g坚果(杏仁、核桃,选原味的),能降低血管炎症。
- DASH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盐少脂肪,能让收缩压平均下降8mmHg,但要注意“隐形盐”——一片加工火腿的钠相当于3g食盐(一小勺),所以腌制品、罐头要少吃。
- 中医食疗:每周喝3次山楂荷叶茶(山楂10g+干荷叶5g,开水泡10分钟),帮着消脂;每天喝50ml新鲜芹菜汁,但如果在吃抗凝药,要先问医生能不能喝,避免影响药效。
脑卒中虽然可怕,但它是“可防可治”的。平时管好“三高”、保持情绪稳定,记住“120”识别法,发病时别耽误;康复期抓住黄金期,规范训练;预防分三级,吃对饭——从日常小事做起,就能远离中风威胁,守护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