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意外脱落时,很多人可能会走进两个误区:要么觉得“自然掉的牙不用管”,要么急着种牙却被告知条件不够。种植牙是一套系统性的治疗,得综合评估口腔局部条件和全身健康状态,经过专业检查才能确定治疗方案。
一、牙槽骨条件评估
种植体和骨头结合的效果跟牙槽骨质量关系很大,需要满足三个维度的要求:牙槽骨宽度至少6毫米,高度至少10毫米,骨密度达到D1到D3级标准。用锥形束CT做三维重建,能精准测量牙槽骨里骨小梁的结构,帮着制定种植方案。如果骨量不够,用骨增量技术能改善种植条件,但治疗时间会变长,费用也会增加大概40%。 牙周健康直接关系到种牙能不能成功,要是正处于牙周急性发炎期,种牙失败的风险会明显变高。建议牙齿脱落后马上用抗菌漱口水保持口腔卫生,别让食物残渣堆着。有临床数据显示,认真做好牙周维护的人,种牙后五年种植体还在的概率能达到98.2%。
二、全身健康评估
系统性疾病可能影响种牙效果,糖尿病患者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8.0毫摩尔/升以下,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得保证安静时心率不到100次/分钟,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内。长期吃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人,建议提前6个月停药,再做颌骨的影像检查。 免疫系统的状态也很重要,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人种牙失败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如果抗核抗体滴度超过1:320,得谨慎评估后再选活动假牙的修复方案。这些评估指标都是基于《口腔种植学杂志》最新的研究结果。
三、治疗时机选择
牙齿掉了3个月内是种牙的黄金期,这时候牙槽骨吸收大概6%到8%。如果超过6个月没修复,牙槽骨吸收的速度会快3倍。动物实验发现,延迟种牙会让种植体的微动幅度增加0.2毫米,影响骨头和种植体结合的质量。 特殊情况得个性化处理:比如因为外伤掉牙还伤到神经血管的,得先做显微外科修复;正畸治疗导致的生理性掉牙,要让正畸医生和种植专科医生一起定方案。即刻负重种牙技术能缩短治疗时间,但要求骨密度达到D2级以上。
常见认知误区解析
误区一:觉得“只缺一颗牙不用修”。其实缺牙会让旁边的牙倾斜、咬合乱,搞不好要全口修复。研究发现单颗后牙缺了5年,旁边牙倾斜的概率有76%。 误区二:觉得“种植牙能永久用”。种植体的寿命看维护,认真维护的话10年成功率大概92%,得定期检查和维护种植体周围。 误区三:觉得“骨量不够就不能种牙”。现在的骨增量技术已经突破了以前的限制,只是要多等4到6个月愈合。临床数据显示,做过骨增量的种牙成功率能到90%以上。
建议牙齿掉了后赶紧做口腔CT检查,建个三维数字档案。数字化种牙技术能提高治疗精度,但最终方案得多个学科医生一起商量。千万别自己网购种植体或者去不正规的地方做,规范治疗才能保证种牙效果和长期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