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就像一层一层的“防御墙”:最外面的牙釉质是保护屏障,中间的牙本质是缓冲带,最里面的牙髓里藏着神经和血管。龋齿的发展,本质就是致龋细菌慢慢“攻破”这层防御的过程——能不能抓住治疗时机,直接决定牙齿的预后。有数据显示,成年人里超过80%都有龋齿,但规范治疗的还不到40%。
疼痛信号与龋损深度的对应关系
牙齿出现刺激性不舒服,其实是在反映龋损进展带来的内部结构变化。按照国际通用的龋齿分类标准,龋坏能分成三个阶段:
- 初期龋损:只坏到牙釉质层,因为牙釉质没有神经,大多数人没明显感觉。这时候只要加强口腔护理,说不定能让龋坏停下来。
- 中层龋损:坏到牙本质浅层,吃冷的热的会短暂酸敏感(不到5秒),刺激一停就不疼了,但这时候龋坏速度比牙釉质期快3-5倍。
- 深层龋损:快到牙髓腔时,会持续疼(超过10秒),或者塞牙的时候疼。这时候牙本质小管里的细菌数量能达到每毫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要特别警惕:如果没受刺激也疼,晚上疼得更厉害,说明细菌毒素已经冲破牙本质,引发了不可逆的牙髓炎。临床观察发现,从深龋到急性牙髓炎平均就4周左右,拖久了可能会连累牙根周围发炎。
补牙治疗的临床决策依据
如果疼是因为明确的刺激(比如喝冷饮、吃甜的)引起的,这时候就是补牙的最佳窗口期。现在有多种修复材料可选:
- 复合树脂:颜色和牙齿接近,适合前牙或者小面积缺损。
- 玻璃离子水门汀:能慢慢释放氟,特别适合牙缝间或者牙龈附近的龋齿。
- 陶瓷嵌体: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做的,边缘贴合度是临床最好的。
规范的补牙要做好三步:先用机械加化学的方法去掉感染的牙本质,再用抗菌剂给窝洞消毒,最后分层填材料、固化。研究显示,牙髓没受累的时候做规范治疗,成功率能到92%;要是发展到根尖周炎,成功率就会降到65%以下。
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要点
要建起全面的防护网,得做好这三层:
- 初级预防:每天两次用含氟牙膏刷牙,配合牙线清理牙缝。临床试验表明,联合用0.02%氯己定漱口水,能让菌斑抑制率提升40%。
- 二级预防:每6个月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用激光龋齿检测仪能早期发现藏得深的龋损。给磨牙做窝沟封闭,能让龋齿风险降低37%。
- 三级预防:建立个人龋齿风险评估档案,动态监测唾液缓冲能力、致龋菌数量这些生物指标。
现在牙科治疗已经越来越微创了,选择性去腐技术能保留更多健康牙体组织,舒适化诊疗也让看牙没那么怕。建议记住“3天原则”:如果冷热酸甜刺激引发的不适持续超过72小时,一定要及时找牙医评估。只要定期维护、科学干预,就能有效保住天然牙齿的功能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