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管就像体内的“交通网络”,负责给各个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可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可能慢慢“堵”起来——比如很多老人会有血管狭窄的问题。不同位置的血管堵了,身体会发出不一样的“警报”,早认出这些信号能帮我们及时维护健康。
脑血管堵塞:警惕大脑“突然罢工”
脑血管堵了,大脑就像突然“断电”,神经功能会一下子出问题。常用的“120识别法”能快速判断:看脸有没有歪(1)、两只胳膊能不能一起举起来(2)、说话有没有含混不清(0)。要是突然一只眼睛看不清、站不稳,或者突然迷糊、认不清人,也得赶紧重视。 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急诊CT能先分清是“血管破了出血”还是“血管堵了缺血”;磁共振的DWI序列更敏感,缺血15分钟就能查出来。再结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准确率能到98%。 治疗得抢时间——发病4.5小时内可能能用溶栓治疗,要是堵得厉害,得医生评估后做血管内介入手术(比如取栓)。之后的康复也很重要,需要医生、康复师等一起制定方案,像经颅磁刺激这样的技术能帮着恢复神经功能。
心血管堵塞:破解心脏的“压迫危机”
心血管堵了,最典型的是胸口像压了块石头一样闷痛,疼超过15分钟,还可能放射到左臂、下巴。但老人可能症状不典型,比如觉得胃不舒服、后背疼,或者没力气,这些也得警惕。 先做心电图初步筛查,高敏肌钙蛋白检测1小时就能辅助诊断。要是要明确堵的位置,冠脉造影加三维重建能精准找到问题,帮医生决定是做介入(放支架)还是外科手术(搭桥)。 药物治疗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控制心率、改善心脏结构,但具体用药得听医生的。
下肢血管堵塞:当行走变成“煎熬”
下肢血管堵了,早期最典型的是“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觉得腿酸胀,歇会儿就好。要是变严重了,就算不动也会腿疼(静息痛),皮肤还会变干、变色,摸脚背上的动脉搏动变弱,脚也凉冰冰的。 评估主要靠“踝肱指数(ABI)”加上下肢动脉超声,要是想更清楚看斑块什么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帮忙。 治疗得看狭窄程度:轻度的话可以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中重度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比如放支架)。运动康复要慢慢来,研究发现规律走路能让行走能力提高40%呢。治疗目标就是缓解症状、提高走路能力,还能预防心血管事件。
守住血管健康的五大基石
- 吃对饭: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坚果、深海鱼、橄榄油这些健康食物;
- 动起来:每周规律做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再加点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训练(比如勾脚、踩脚);
- 控体重:体质指数(BMI)尽量不超过24,男的腰围别超过90cm,女的别超过85cm;
- 减压力:用呼吸训练、冥想这些方法调整情绪,稳住血压;
- 定期查:50岁以上每年体检要做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这些项目。
血管健康得“系统管”,要是出现警报信号,记住“三个及时”:及时去医院查、及时按医生要求治、及时定期复查。其实只要科学干预,大多人都能保持不错的状态。预防得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先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慢慢养成健康习惯——毕竟,血管是“生命通道”,护好血管才能护好全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