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胸痛是急诊科很常见的症状,约23%的成年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胸痛。虽然掌握一点基础鉴别知识能帮大家及时判断要不要就医,但要注意每个人症状可能有差异,最终诊断得靠医生的专业检查。
心肌缺血性胸痛:警惕心脏“供血不足”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疼起来有这些特点:
- 疼的感觉:常是压迫感、紧缩感或者像压了块石头的沉重感,有的患者会说像烧灼感,不是尖锐的刺痛;
- 疼的范围:典型的会向左肩、左臂内侧、下巴或者后背放射,还有约15%的人会觉得剑突下(胸口正中下方)疼,容易误以为是胃病;
- 持续时间:用力(比如爬楼梯、拎重物)诱发的心绞痛,一般疼3-10分钟就缓解;安静时发作可能持续15-30分钟;
- 怎么能好:休息或者舌下含硝酸甘油后,5-10分钟能减轻;如果超过20分钟还没缓解,得警惕心肌梗死;
- 伴随症状:常伴有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有的还会牙痛、肩膀酸,这些“不典型”表现容易被忽略。
胸壁神经源性疼痛:“皮肉疼”不用太慌
像肋间神经痛这类“良性胸痛”,和内脏没关系,鉴别点很明确:
- 疼的位置:像带子一样沿着单侧肋间隙分布,位置特别局限(比如“第3肋间隙左边那一条”);
- 诱发因素:咳嗽、深呼吸、换姿势(比如从躺到坐)时会诱发,有的患者之前长过带状疱疹(病毒会损伤神经);
- 疼的感觉:闪电样、刀割样或者针刺样,疼几秒到几分钟就过去,不会一直疼;
- 按一按更疼:用手按疼的地方会加重,但没有胸闷、出冷汗这些内脏问题的表现;
- 反复发作:会时不时犯,情绪波动(比如生气、焦虑)时可能更频繁。
胸膜源性疼痛:和呼吸“绑定”的疼
胸膜炎引起的胸痛,是壁层胸膜发炎刺激肋间神经导致的,特点和呼吸关系特别大:
- 一呼吸就疼:深呼吸、咳嗽时疼得更厉害,患者常歪着患侧身子躺(减少胸膜摩擦);
- 疼的感觉:锐痛或者刺痛,位置很清楚(比如“右胸靠下”),呼吸时疼的范围会变;
- 伴随症状:常发烧、干咳,如果有胸水(渗出性胸膜炎),还会胸闷、气短;
- 医生能查到的信号:用听诊器能听到“沙沙”的胸膜摩擦音,有积液时呼吸音会变弱。
胸痛发作时,先做这5件事
不管哪种胸痛,先别急,按这几步来:
- 立刻停下所有活动:别再干活、运动,半躺着休息,避免用力(比如咳嗽、搬东西);
- 记好症状:赶紧记下疼了多久、有没有变重,还有伴随的症状(比如喘不喘、出不出汗);
- 用药要谨慎:如果之前确诊过心绞痛,手里有硝酸甘油可以舌下含一片(一定要遵医嘱备药);
- 打120:如果疼得像“压了块石头”,持续不缓解还出冷汗、喘不上气,立刻打急救电话;
- 准备好资料:把之前的心电图、血压记录找出来,方便医生快速了解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直接去医院
不是所有胸痛都要急诊,但有以下情况一定要重视:
- 第一次发作胸痛;
- 疼超过15分钟不缓解;
- 伴随意识模糊、血压异常(太高或太低);
- 检查提示心肌酶升高;
- 疼的性质变了(比如原来闷一下,现在持续刺痛)。
医生会用这些检查找原因
胸痛原因多,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检查:
- 心电图:首选12导联心电图,能快速看有没有心肌缺血;必要时戴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心跳);
- 影像学:拍胸片看肺部有没有炎症、胸水;做超声心动图(心脏B超)看心肌和结构有没有问题;
- 抽血查标志物:比如心肌肌钙蛋白、CK-MB,升高提示心肌受损;
- 查血管:怀疑冠脉有问题时,做冠状动脉CTA或造影,直接看血管有没有堵。
最后要提醒的是,约30%胸痛患者会延迟就医,这很危险——比如心肌梗死,每延迟1分钟,心肌细胞就多坏死一些。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心血管风险评估(测血压、查血脂、做静息心电图);如果反复出现“说不清楚的胸痛”,可以做焦虑量表——有时候心理因素(比如压力大、焦虑)也会引起“功能性胸痛”。
不管哪种情况,胸痛只要“不对劲”,早查早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