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现腿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腰椎出了问题,其实这种想法容易漏诊或误诊。腿痛的原因涉及身体多个系统,得从骨科、循环系统、关节情况这三方面一起分析,才能找准真正的病因。
骨科退行性变:神经被压的“多层夹板”
腰椎间盘突出确实是老年人腿痛的常见原因,但它的发病不是单一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慢慢退化,椎体之间的间隙变窄,会长出骨刺,同时黄韧带因为长期受压变厚,这些增生的东西像“多层夹板”一样压到神经。被压迫的神经根会引起从臀部沿着坐骨神经到小腿的刺痛或灼痛,大约68%的患者还会有“袜套样麻木”——就像腿上套了层厚袜子,摸起来没知觉。
这种疼痛有个特点:有些患者因为神经变敏感,会出现“走几步就疼”的情况——走几十米就得弯腰休息,但蹲下一会儿就能缓解,这叫“假性间歇性跛行”。要注意和血管问题引起的跛行区分开,后者是不动的时候也会因为缺血疼。
循环系统障碍:下肢“血液回流”出问题
如果骨科检查排除了神经压迫,就得重点看看血管的问题。静脉里的瓣膜功能变差,血液没法顺利流回心脏,会淤积在小腿的毛细血管里,导致组织间隙里的液体变多(比正常多30%)。这种疼是胀胀的,多在傍晚出现,腿还觉得沉,把腿抬高能舒服点。75%有静脉问题的患者,腿上会有“蚯蚓状的青筋”鼓起来,局部皮肤温度高、颜色变深,严重的还会出现皮肤变硬、长皮疹。
如果是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又不一样:足背动脉的搏动会变弱(82%的患者有这情况),皮肤摸起来凉,夜里会疼得厉害。这种疼常被当成风湿,但其实是因为组织缺血,代谢废物堆在里面刺激的,得用“踝肱指数”检查——就是测下肢和胳膊的血压比值,正常要≥0.9。
关节疾病:承重关节的“磨损信号”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退化和受力有关。研究发现,体重比标准重10%的老年人,膝关节的负担会增加40%。典型的表现是“晨僵”——早上起床关节硬,得20-30分钟才能活动开;还有“启动痛”——坐久了站起来走第一步特别疼。滑膜炎引起的肿胀是周期性的,活动越多积液越多,抽出来的关节液是淡黄色清亮的,里面白细胞正常。
和类风湿关节炎不同,老年性关节炎大多是单侧膝盖疼,拍X线会看到关节间隙一边窄一边宽,软骨下面的骨头变硬,还会有小囊肿(超过70%的患者有这情况)。这种疼是“用得多就疼”——上下楼梯、久站后加重,休息会好点,但变天的时候可能会疼,这是因为关节里的压力变化刺激了神经。
面对这么多可能的原因,建议按科学的步骤就医:第一次腿疼,先去骨科和心血管科一起查;如果腿麻、有从腰到腿的放射痛,先查神经压迫;如果腿肿还有皮肤变色、青筋凸起,做血管超声;关节疼的话,要查关节液或拍X线。
预防上要注意:控制体重(减1公斤,膝关节负担能少4公斤),多做游泳之类的非负重运动,别长时间站着或蹲着;6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下肢血管超声,能早发现85%的静脉功能问题。这样才能延缓关节或血管的退化,减少腿痛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