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骨骼损伤,早识别、正确处理对恢复效果特别重要。普通人只要学会判断典型症状,掌握科学应对方法,就能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
疼痛:骨折的“预警信号”
骨骼受伤后的疼痛有明显特点——一动就疼得更厉害,甚至像串电一样放射性疼,按压时能摸到明确的痛点。有研究显示,约83%的骨折患者受伤后很快会出现剧烈疼痛,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要注意的是,老人因为骨质疏松,对疼痛没那么敏感,不能只靠“疼不疼”判断,得结合肿、动不了等其他症状一起看。
红肿:不是越肿越严重
受伤后15-30分钟左右,伤处通常会红肿,这是血管破裂出血+身体释放炎症因子共同导致的。比如前臂骨折的患者里,大概35%的人肿胀程度反而比普通脚踝扭伤轻——肿得厉害不代表骨折更严重。正确处理方法是:每2小时用布裹着冰袋敷15分钟(避免冻伤),用弹性绷带轻轻加压绑住,把受伤的胳膊或腿垫高15-20厘米(大概一个枕头高度),还要留意皮肤有没有变紫、变苍白。
动不了:看姿势,测“三点”
骨折会导致明显的运动障碍——上肢骨折的人可能用另一只手托着受伤手腕(叫“托碗征”);下肢骨折的话,受伤腿会看起来变短、往外旋。但有些骨折很“隐蔽”,比如腕舟骨骨折可能只是轻微活动受限。教大家一个简单的“三点测试法”:自己试着弯一弯、伸一伸受伤部位(主动屈伸),让别人帮着轻轻动一动(被动活动),再轻轻敲一敲受伤部位的轴线(比如手腕骨折就敲手背)。如果这三个动作里有异常动静(比如骨头摩擦的声音)或疼得突然加重,赶紧找医生。
变形:对比两边就知道
骨擦音(骨头摩擦的声音)和异常活动是医生的专业判断项,普通人可以用“对比法”:两边肢体放在一起比,如果受伤的那边弯了超过10度(比如胳膊肘歪得明显),或长度差了2厘米以上(比如一条腿明显短),那有90%以上可能是骨折。如果皮肤破了(开放性骨折),伤口可能不到2厘米,但里面的肌肉、血管可能伤得很重——这种“看着轻、藏得深”的伤最要小心。
怀疑骨折:先做“三件事”
怀疑骨折时,一定要遵循“制动-冷敷-抬高”原则:
- 制动:别让受伤部位再动,临时固定可以用硬书、塑料板,绑的时候松紧度能塞进两根手指就行(别太紧勒住血管,也别太松没用);
- 冷敷:用布裹着冰袋敷,避免冻伤,最好伤后2小时内做;
- 抬高:把受伤部位垫高,比如小腿骨折就垫个枕头在脚下。
确诊需要拍包含相邻关节的X光片,现在的CT三维重建还能查出“藏起来”的骨折(比如腕舟骨骨折)。
康复:早练比“躺平”好
现在康复强调“早期渐进式锻炼”——打了石膏或固定后48小时内,就可以开始动一动受伤部位远端的关节(比如手腕骨折动手指、小腿骨折动脚趾),这样能让关节僵硬的概率降低60%。物理治疗里推荐“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就是肌肉绷紧但不带动关节动(比如大腿骨折时,绷紧大腿肌肉但不抬腿),可以通过摸皮肤温度判断强度——如果皮肤变烫了,说明练得太狠,得歇一歇。等骨痂长到原骨骼强度的70%以上,才能做对抗性运动(比如打球、跑步),这得医生评估过,别自己瞎练。
总之,骨折的早期识别要盯住“疼、肿、动不了、肢体变形”这几个信号,遇到情况先按“不动、冷敷、垫高”处理,赶紧找医生确诊。康复时跟着专业指导“早开始、慢慢来”,才能更快恢复正常功能,避免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