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老人的都清楚,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意外之一。一旦发生跌倒,别急着马上扶起来,先学会正确评估和处理,才能避免二次伤害。下面就给大家一步步讲清楚,跌倒后该怎么观察、怎么防护、怎么送医,帮大家避开误区,用科学方法应对。
现场评估的三大核心指标
发现老人跌倒后,先系统看三个重点:第一,检查腰部和腿有没有鼓包、两边肢体不对称或者大片淤青,这些信号提示可能骨头受伤了;第二,看看老人能不能自己抬腿,或者保持某个姿势会不会特别困难;第三,要注意疼痛的特点——如果老人换姿势(比如起床、翻身)时突然疼得厉害,很可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如果腿有“串着疼”的感觉,可能是神经被压到了。
疼痛特征的鉴别诊断要点
区分疼痛是不是骨折,能帮我们快速判断严重程度:如果是持续的锐痛,而且动不了,大概率是骨折;如果是钝痛,有时候轻有时候重,更可能是肌肉软组织伤。可以让老人做几个简单动作试试——比如动脚趾、抬小腿、换个姿势,如果某个动作突然引发剧烈疼痛,说明这个部位可能骨头有问题。还要警惕一种“无痛性骨折”:有些骨质疏松的老人,没明显疼,但突然站不起来,这种情况占老年骨折的5-8%,千万别以为不疼就没事。
移动防护的规范操作流程
如果怀疑骨头受伤,千万记住“三不要”:不要揉受伤的地方、不要强行掰回正常姿势、不要改变老人原来的体位。现场固定可以用身边的硬东西当夹板——比如找两块硬纸板或者木板,放在伤腿两边,用布条绑住,松紧度以能塞进两根手指为宜。如果怀疑脊柱受伤,要让老人平躺着,脖子下面垫个软枕头;搬运的时候得几个人一起平着抬,别让脊柱扭到。单人搬运绝对不能拽着胳膊抬腿,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黄金时间的四步处置方案
跌倒后的前几个小时处理很关键,记住四步:1. 摆对姿势:让老人保持最不疼的姿势,比如在膝盖下面垫个枕头,能减轻腰椎压力,别强行让他坐起来或站起来;2. 正确冷敷:受伤24小时内用密封袋装冷水敷肿的地方,每次敷15分钟,歇5分钟再敷,别直接用冰贴或者冰袋贴皮肤;3. 记好细节:把老人什么时候开始疼、做什么动作会疼、怎么能缓解(比如躺着就不疼)、疼痛有没有越来越厉害这些情况记下来,到医院给医生说清楚,能帮医生更快诊断;4. 准备转运:最好用担架平着抬,打120的时候要讲清楚老人是怎么摔的(比如滑倒、踩空)、摔了哪里,别自己开车送——颠来颠去可能加重损伤。
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决策路径
到医院后,医生通常会选这几种检查:拍脊柱正侧面的X光片(能查出85%的问题)、CT三维重建(更清楚,准确率92%)、核磁(MRI,看软组织最准,能到98%)。要注意,X光可能漏诊10-15%的椎体压缩骨折——如果老人还是疼,但X光说没问题,要么48小时后再查一次,要么直接做核磁。还有一种核素骨扫描,能查出95%的隐匿性骨折,但得看老人肾功能好不好才能做。
危急征象的识别与处置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必须马上送医,一刻都不能等:腿一直麻或者像针扎一样疼、拉不出大便/尿不出来、两条腿温度不一样(一冷一热)、皮肤出现像大理石纹路的青紫色。这些都是神经或血管受伤的信号,需要多个科室一起治。另外,如果老人长期用激素(比如治疗哮喘、类风湿的激素药)或者有癌症病史,轻轻摔一下就喊骨痛,要高度怀疑“病理性骨折”,得赶紧做全身骨显像检查。
老人跌倒后,“稳”比“快”更重要——先评估清楚有没有骨头、神经受伤,再按照规范处理,别乱扶、乱揉、乱搬。记住疼痛的特点、活动的情况、危急的信号,正确转运,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老人。家里有老人的,不妨把这些知识记下来,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