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发动机”,正常情况下每分钟规律跳动60-100次。如果负责指挥心跳的窦房结出了问题,或者心脏内部的“电路传导通路”不通畅,就会导致心律失常——简单说就是“心跳节奏乱了”。这种乱节奏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进而引发各种身体不适。
快速心跳(快速性心律失常)会怎样影响身体?
当心跳超过100次/分钟时,心脏“放松休息”(舒张期)的时间会明显变短。比如房颤发作时,心跳常常跳到100-180次/分钟,每一次心脏泵出的血液会减少20%-30%。这样一来,肺部的静脉压力会升高,患者会出现“躺不平、晚上突然喘不过气”的情况(医学上叫“端坐呼吸”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的快速心跳还会让心脏整体输出的血液量降到正常水平的60%-70%,身体各个器官的供血都会受影响。
心跳太慢(缓慢性心律失常),身体会“应急”但也有极限
当心跳慢到每分钟50次以下时,身体会启动“代偿机制”:比如交感神经变兴奋(让人更敏感)、外周血管收缩(保持血压)、血液重新分配(优先供给心脑)。但如果心跳一直慢,会导致心脏本身的供血减少,脑供血不足的风险会增加40%。超过一半的患者会觉得“没力气、稍微动一下就累”,还有30%会出现“眼前发黑”或“差点晕倒”的感觉。
查心律失常,常用这几种方法
现在诊断心律失常有不同的“工具”,对应不同的情况:
- 常规心电图:适合“一直有异常”的情况,当场就能做,立刻出结果;
 - 动态心电图:戴一个小仪器24-48小时,能捕捉到“偶尔发作”的心跳异常;
 - 事件记录器:针对“很少发作”的患者,仪器能存几个月的信号,不舒服时按一下就能记录当时的心跳;
 - 运动负荷试验:看看“运动时”心跳会不会乱,评估生理应激下的心脏状态。
最新研究发现,结合“体位变化”(比如站着、躺着)的动态监测,能让诊断准确率提高28%。 
突然发作时,这样处理
如果突然胸闷、心跳乱,可以按步骤应对:
- 初级处理:立刻坐直身体往前倾,这样能增加静脉回流(让更多血液流回心脏);做Valsalva动作——憋着气用力像“排便”一样,试试能不能让心跳恢复正常;
 - 物理干预:可以单侧按压脖子上的“颈动脉窦”(在脖子侧面,动脉搏动的地方),每次不超过10秒,说不定能终止某些类型的心动过速,但千万不能两边一起按;
 - 药物要遵医嘱: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用,自己别乱拿;
 - 紧急情况要打120:如果出现“意识不清、胸痛一直不缓解、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立刻叫救护车。
 
记好“症状日记”,关键时刻能救命
建议大家建一个“症状日记”,每次不舒服时记清楚这些信息:
- 发作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
 - 持续多久(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 诱发因素(比如“运动后”“生气时”“突然换姿势”);
 - 症状细节(是“心跳快得要跳出来”还是“跳得乱七八糟”,有没有伴随便的症状比如胸痛、头晕);
 - 有没有自己缓解(比如休息5分钟就好,还是一直没好)。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立刻去医院:
- 新出现的胸痛,超过10分钟还没缓解;
 - 意识变了(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
 - 手脚末端循环不好(比如按一下指甲盖,超过3秒才变红);
 - 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比如从“走路喘”变成“坐着也喘”。
 
总的来说,心律失常是“心跳的节奏乱了”,虽然常见,但关键是要“重视症状、做好监测”。记好症状日记,了解自己的心跳规律,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才能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