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容易引发颈椎退行性变化,一旦椎动脉受到压迫,不少人会因为头晕、看东西不清楚等症状不知道该挂哪个科。选对科室对明确诊断和治疗特别重要,得根据症状找对应的专科。
骨科的诊疗优势
骨科主要看颈椎结构上的问题,适合以脖子局部症状为主的人。医生会从三个方面评估病情:
- 物理检查:用触诊检查颈椎曲度有没有变直、棘突有没有偏移,以及椎间孔有没有变窄;再做颈椎活动度测试,看看脖子能转多大角度、有没有受限。
- 影像学评估:拍X线片能看椎体有没有增生、椎间隙有没有变窄;CT三维重建可以清楚显示骨头增生的情况;MRI则能看到脊髓和椎动脉被压迫的程度。
- 外科干预:如果椎管狭窄超过60%,或者神经功能越来越差,脊柱外科医生可以做椎间孔切开术、椎动脉减压术等手术治疗。
神经内科的诊疗重点
如果出现头晕、看东西不清楚这些和中枢神经有关的症状,找神经内科更合适。医生会通过神经功能评估和血流检查做这些事:
- 找病因:用Dix-Hallpike试验排除耳石症,用Romberg试验评估平衡功能,区分是不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阵发性眩晕。
- 查血流: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再做脑电图排除癫痫引起的眩晕。
- 药物调理:确诊后,医生会开改善脑循环的药(一定要遵医嘱吃),还能处理伴随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就诊决策路径
分情况选科室的办法:
- 先挂骨科:如果脖子一直疼,还牵连到胳膊麻、手没力气,或者脖子转不动、活动受限很明显。
- 先挂神经内科:如果转头时突然头晕、短暂看不清楚东西,或者走路不稳像踩棉花。
- 联合看诊:如果拍片子显示椎动脉受压,但症状不典型,建议同时做颈椎MRI和脑血管造影,让骨科和神经内科医生一起商量要不要手术。
就诊准备要点
为了让看病更高效,就诊前要做好这些:
- 记症状日记:详细写清楚头晕什么时候发作、什么姿势诱发的、持续多久、有没有伴随恶心等症状,以及怎么缓解的。
- 整理资料:把之前做过的颈椎X线、CT、MRI片子都带上,还有最近的血压、血脂检查报告。
- 急诊提醒:如果突然一侧肢体没力气、说话不清楚或者看东西重影,得立刻去神经内科急诊,排除急性脑血管病。
检查方案选择
根据病情分步骤做检查:
- 初步筛查:先拍颈椎X线片(包括抬头、低头的位置)看看颈椎稳不稳,再做椎动脉彩超测血流情况。
- 精确诊断:做颈椎MRI矢状位扫描,看脊髓有没有被压迫;做椎动脉MRA,查血管走行有没有异常。
- 功能评估:用Barre试验等体位改变试验,检查前庭和眼睛的协调功能好不好。
认知误区警示
有三个常见误区要注意:
- 治疗误区:外用贴膏只能缓解肌肉紧张,对骨头增生没有治疗作用,别以为贴贴就能消骨刺。
- 年龄误区:现在颈椎退变越来越年轻化,长期低头写作业、用电脑的年轻人也得警惕,不是只有老人会得。
- 症状误区:超过一半的眩晕患者其实是前庭系统(管平衡的器官)出问题,不是颈椎压迫椎动脉导致的,别一头晕就怪颈椎。
预防性干预措施
做好三级预防能降低发病风险:
- 初级预防:每工作1小时,起来做5分钟颈椎拉伸;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椅,保持正确坐姿。
- 二级预防: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颈椎影像检查,看看椎间孔有没有变窄。
- 三级预防:已经确诊椎动脉受压的人,要定期复查椎动脉的血流情况,监控病情变化。
总之,颈椎椎动脉受压引起的症状虽然复杂,但只要根据症状选对科室,提前做好就诊准备,避开认知误区,再坚持预防措施,就能更好地应对病情,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