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伏案工作时会突然出现胸闷、四肢无力、喘不上气的情况,这可能是心脏电活动出问题的警示信号。这些看似常见的不适,其实可能和“心律失常”(心脏跳得不正常)有关——它是很常见的心血管问题,主要和心脏的电生理活动紊乱有关。
异常心跳的两种表现:太快或太慢
1. 心跳太快:心脏泵血效率下降
如果心跳一直超过每分钟100次,心脏像“乱打鼓”一样,泵血的效率会明显降低。比如房颤患者,心房没法正常收缩,心室跳得乱,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左右。有临床数据显示,心跳太快会让心脏泵血效率降低30%以上,严重时还会导致心脏没法正常给身体供血。像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人可能突然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过去。
2. 心跳太慢:全身器官“供血不够”
如果窦性心律(正常的心跳节律)一直低于每分钟50次,全身器官的供血就会跟不上。欧洲心脏病学会的研究发现,严重心跳慢的患者,晕厥的概率能达到47%。供血不够会让大脑负责平衡和视觉的部位缺血,出现看东西异常;肌肉缺氧会没力气;呼吸中枢兴奋性下降,还会感觉喘不上气。不过要注意,运动员的心跳慢是生理性的(长期锻炼让心脏更有力),和病理情况不一样,得靠专业检查区分。
心脏“传导系统”的隐匿风险
还有一种严重的情况叫“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的电信号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心脏里的“电传导通路”)上变慢,甚至传不过去。这样一来,心房和心室收缩不同步,心脏每跳一次泵出的血会减少40%以上。如果长期不处理,还可能导致心室结构改变,甚至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现在用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查到,传导系统有问题的地方,往往伴随心肌纤维化(心脏肌肉变硬)。
确诊心律失常:3种常用检查
要查清楚是不是心律失常,主要靠这3种方法:
- 常规心电图:查静息时的心跳——但如果心律失常是“偶尔发作”的,可能抓不到;
- 动态心电图(Holter):戴个小仪器连续测24-48小时的心电,能大大提高“偶尔发作”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 植入式心电监测器:如果老晕厥但查不出原因,可以植入一个小装置,最长能监测3年。
2023年的研究显示,如果把症状记录和动态心电图结合起来,诊断准确率能到92.7%。另外,电解质紊乱(比如低钾、低镁)也会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所以还要同步查电解质。
日常预防:做好3级防护
要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日常可以这样做:
- 注意身体信号:如果突然没力气、心跳慌、要晕倒的感觉,得警惕;
- 避开诱因: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每天不超过300mg,大概1-2杯咖啡),别喝太多酒;
- 应急准备:已经确诊的患者,要按医生要求备着急救药。
2024年的预防指南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心电图;如果家里有人有心脏病史,还要增加动态心电图的检查频率。要注意的是,心脏起搏器、射频消融这些治疗,必须先明确诊断;千万别自己乱吃药,或者拖到严重了才去医院。
如果出现持续的心慌、喘不上气、四肢无力,建议72小时内去做心电图。现在医学有药物、介入手术(比如射频消融)、器械植入(比如起搏器)等综合治疗方法,但前提是得“查清楚”——精准诊断才能制定对的治疗方案。其实只要早发现、规范治疗、长期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控制住病情,正常生活。


